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的“隐形炸弹” - 数字报刊系统 药品混用,小心“药效”变“药害” 牙周病悄悄来袭,牙龈出血早警惕 儿童腹泻后怎么调整饮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的“隐形炸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的“隐形炸弹”

作者:桂林市人民医院 廖盼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发生。起病隐匿、进展快,表现为高血糖、酮体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患者及家属应了解其诱因与症状,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后果。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导致血糖显著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酮体,进而引发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急性代谢性酸中毒状态。

正常情况下,人体主要依靠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而葡萄糖的利用需要胰岛素的参与。当胰岛素缺乏时,细胞无法有效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尽管血糖水平很高,身体却处于“能量饥饿”状态。此时,机体转而分解脂肪以获取能量,脂肪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物质具有酸性,当其在血液中积聚超过身体的缓冲能力时,血液pH值下降,形成酸中毒。

哪些因素会诱发DKA

DKA的发生通常有明确的诱因,最常见的包括——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这是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主要原因。因忘记注射、胰岛素储存不当(如高温导致失效)、或自行减量/停药,均可导致胰岛素严重缺乏。

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感染会引发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使血糖升高。

急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急性胰腺炎等,同样可因应激状态诱发DKA。

新发糖尿病:部分患者在尚未确诊糖尿病前,因胰岛功能已严重受损,首次就诊即表现为DKA。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饮食失调或酗酒:极端节食、暴饮暴食或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成为诱因。

DKA有哪些临床表现

DKA症状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早期易被忽视。

主要表现为:极度口渴、多尿、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儿童腹痛较重,易误诊;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头痛、意识模糊、嗜睡,严重者可昏迷;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眼窝凹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脱水体征。

症状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如何诊断DKA

DK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的实验室指标包括——

血糖显著升高:通常高于13.9 mmol/L(250 mg/dL),但部分患者血糖可能不特别高(“正常血糖性DKA”)。

血酮体升高:血酮体浓度通常大于3.0 mmol/L,是诊断的关键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代谢性酸中毒:pH值低于7.3,碳酸氢根(HCO??)浓度低于18 mmol/L。

其他异常: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钠)、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反映脱水)、白细胞升高等。

DKA的治疗原则

DKA属于内科急症,一旦怀疑或确诊,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目标是纠正脱水、降低血糖、消除酮体、恢复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并处理诱因。主要措施包括——

补液:迅速补充生理盐水,纠正脱水,改善循环。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和心功能状态调整。

胰岛素治疗:持续静脉输注短效胰岛素,以降低血糖和抑制酮体生成。血糖下降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3-5 mmol/L为宜,避免过快导致脑水肿。

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补钾。由于酸中毒时钾离子从细胞内移出,DKA患者初始血钾可能正常或升高,但随着胰岛素治疗和酸中毒纠正,钾会迅速进入细胞内,导致低钾血症,因此需密切监测并及时补充。

纠正酸中毒:一般情况下,通过胰岛素和补液治疗,酮体清除后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仅在pH值极低(<7.0)且伴有严重症状时,才考虑谨慎使用碳酸氢钠。

治疗诱因:如抗感染、处理心肌梗死等。

如何预防DKA

预防是减少DKA发生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做到——

规律监测血糖,尤其在生病、压力大或感觉不适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不得随意中断或调整剂量。

生病期间即使进食减少,也不应停用胰岛素,可咨询医生调整方案。

学会使用血酮检测仪,在血糖持续高于13.9 mmol/L或出现不适症状时检测血酮。

出现持续呕吐、腹痛、呼吸深快、意识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结语

总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急性并发症。通过科学管理血糖、识别早期症状、及时就医,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患者和家属应提高警惕,掌握基本知识,避免因忽视而酿成严重后果。定期与医生沟通,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是预防DKA的根本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