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问题,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一次腹泻过后,不少家长会陷入“该不该吃”“吃什么好”的困惑:有的担心孩子吃多了加重肠胃负担,干脆让孩子饿几天;有的则急于进补,炖鸡汤、煮肉粥,结果反而让腹泻反复。其实,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是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的关键一环。
腹泻期间,饮食不能一刀切
很多家长误以为腹泻时要“禁食”,认为不吃不喝能让肠胃“休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儿童身体代谢快,长时间不进食不仅无法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还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甚至影响免疫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儿科指南均明确指出:除非孩子出现频繁呕吐等特殊情况,否则腹泻期间不应禁食。相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和食欲,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首要任务:预防和纠正脱水
腹泻最危险的后果是脱水。孩子每拉一次稀便,都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此,腹泻发生后,补液比止泻更重要。
首选口服补液盐(ORS),它含有科学配比的葡萄糖和电解质,能有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家长可按说明书用温开水冲调,少量多次喂给孩子。比如,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婴儿)或100–200毫升(较大儿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如果没有补液盐,也可临时用米汤加少量盐代替(500毫升米汤加1.75克食盐,约半啤酒瓶盖),但效果不如标准ORS。家庭自制糖盐水需谨慎,比例不当可能适得其反。
注意:不要用果汁、碳酸饮料或运动饮料代替补液盐——这些饮品含糖量高,渗透压高,可能加重腹泻,甚至诱发高钠血症。
饮食调整要循序渐进
腹泻期间及恢复期的饮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急性期(腹泻头1–2天):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可选择米汤、稀粥、烂面条、藕粉、蒸苹果泥等。这些食物温和、低脂、易消化,不会刺激肠道。
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哺乳,母乳中的抗体还能帮助抵抗病原体;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一般无需稀释奶粉,除非医生特别建议。
部分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可能暂时引起乳糖不耐受,此时可短期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避免高糖、高脂、高纤维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粗粮、豆类、洋葱、西兰花等产气食物,这些可能加重腹胀或刺激肠道蠕动。
恢复期(腹泻减轻后3–7天):逐步增加营养
随着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变稠,可逐渐添加软饭、蒸蛋羹、去油的肉末粥、煮熟的胡萝卜泥、苹果泥等。蛋白质对肠道修复至关重要,可适量摄入瘦肉、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
此时,仍需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水果可选苹果、香蕉(成熟)、熟透的木瓜等,但西瓜、梨等寒凉水果暂时不宜。
完全恢复后:回归正常饮食,但需观察
当孩子大便完全成形、食欲恢复后,可逐步过渡到日常饮食。但仍建议1–2周内避免过于油腻、辛辣或刺激性强的食物,给肠道一个缓冲期。
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餐具消毒,防止再次感染。
常见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腹泻要吃止泻药
儿童腹泻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盲目使用止泻药可能掩盖病情,甚至导致毒素滞留。是否用药应由医生判断。
误区二:喝粥就行,不用吃别的
长期只喝白粥会导致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不利于肠道修复。应在粥的基础上搭配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
误区三:酸奶能治腹泻
虽然某些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对缓解腹泻有帮助,但普通酸奶中的益生菌种类和数量未必足够,且含糖量较高,不建议作为治疗手段。如需使用益生菌,应选择医生推荐的制剂。
何时需要就医
大多数儿童腹泻可在家庭护理下好转,但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泻持续超过7天(可能转为迁延性或慢性腹泻);
大便带血、呈黏液状或有脓液(提示细菌感染或炎症性肠病);
孩子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口唇干燥、哭时无泪、尿量明显减少(提示中重度脱水);
高烧不退(体温超过39℃)或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
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
结语
总之,儿童腹泻后的饮食调整,核心在于支持而非限制。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提供修复所需的营养,还能帮助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也不必盲目进补,掌握科学原则,耐心陪伴,孩子很快就能重回健康状态。记住:补液防脱水是基础,清淡易消化是原则,循序渐进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