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药品混用,小心“药效”变“药害” - 数字报刊系统 药品混用,小心“药效”变“药害” 牙周病悄悄来袭,牙龈出血早警惕 儿童腹泻后怎么调整饮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的“隐形炸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品混用,小心“药效”变“药害”

作者:上思县叫安镇卫生院 梁玉玲

65岁的王大爷因高血压服降压药,又自行吃了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随后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被送医。原来,伪麻黄碱收缩血管,与降压药作用相悖,在体内“打架”,致血压骤降又反弹,引发心律失常。生活中很多人乱混药,让治病药成了“致病源”,此现象不容忽视。

药物混用的“隐形战场”:它们如何“打架”

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经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环节。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在这四个环节中“互相干扰”,导致三种危险后果——  

 药效“叠加”或“抵消”  

协同作用:两种药物效果叠加,可能引发过量。比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可能导致肝损伤。  

拮抗作用:一种药物削弱另一种的效果。比如,抗酸药(如铝碳酸镁)会降低某些抗生素的吸收,导致治疗失败。  

代谢“堵车”  

肝脏是药物的“加工厂”,但它的处理能力有限。某些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需要经过肝脏的“特定通道”(酶)代谢,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如红霉素)占用了这个通道,就会导致前者在体内堆积,增加肌肉损伤的风险。  

排泄“拥堵”  

肾脏是药物的“排污口”。如果同时服用多种需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和止痛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引发急性肾损伤。  

四大“高危组合”:这些药千万别一起用  

抗生素+益生菌:杀菌与活菌的“生死对决”  

抗生素会无差别杀死细菌,包括肠道里的有益菌。如果同时服用益生菌,活菌可能还没发挥作用就被抗生素“团灭”,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正确做法:两者间隔至少2小时,且抗生素疗程结束后再补充益生菌。  

他汀类+贝特类:降脂药的“致命联姻”  

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和贝特类(如非诺贝特)都是降脂药,但两者联用会大幅增加横纹肌溶解症的风险,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严重时可能导致肾衰竭。  

正确做法:除非医生严格评估,否则避免联用;必须联用时需密切监测肌酸激酶水平。  

 抗抑郁药+止痛药:5-羟色胺的“暴走危机”  

抗抑郁药(如SSRIs类)和某些止痛药(如曲马多)会升高大脑中的5-羟色胺水平。如果同时使用,可能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表现为高热、肌肉强直、意识模糊,甚至死亡。  

正确做法:用药前告知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自行加药。  

钙剂+铁剂:吸收的“抢道大战”  

钙和铁都需要通过肠道的“特定通道”吸收。如果同时服用,两者会互相竞争,导致“谁都吸收不好”,不仅浪费药物,还可能加重缺钙或缺铁的症状。  

正确做法:两者间隔至少2小时,且钙剂建议随餐服用,铁剂建议空腹服用。  

安全用药的“三查三问”:普通人也能掌握的防雷指南  

查药品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很多药物是“复方制剂”,比如某些感冒药可能同时含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氯苯那敏。如果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发肝损伤。  

做法: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  

查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冲突”  

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如某些抗生素),有些需要饭后服用(如止痛药)。同时,药物之间的服用间隔也很重要。比如,抗生素和益生菌需间隔2小时,抗酸药和抗生素需间隔1-2小时。  

做法:遵医嘱或药师建议,固定服药时间。  

查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要小心  

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慢,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儿童肝酶系统未发育完全,用药需严格调整剂量;孕妇用药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  

做法:这些人群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问医生:新药是否与现有用药冲突  

每次开新药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中药)。  

问药师:药物联用的最佳方式  

药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服药时间、顺序、注意事项(如是否需要嚼碎、能否与食物同服)。  

问自己:是否严格按剂量服药  

擅自加量或减量,都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结语:科学用药,别让“治病”变“致病”  

药物是双刃剑,用对治病,用错致命。记住:没有绝对安全之药,只有相对安全之法。下次服药前多问一句:“能与其他药同服吗?”不确定就找医生或药师,这是最稳妥的“用药保险”!健康提示:留说明书、定期整理用药清单、慎信偏方保健品,用药安全,即刻开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