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牙,牙膏泡沫带血丝;啃苹果,果肉沾红痕;用牙线,细线染红点……生活中,不少人遇到这些情况,觉得是“上火”或“刷牙太用力”,漱漱口便不当回事。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牙龈出血,很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早期警报”。
牙周病早期几乎无痛,牙龈出血是唯一能察觉的信号。若不重视,炎症会侵蚀牙龈、牙槽骨,等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再治疗,往往错过最佳时机。今天,就聊聊牙周病,教大家应对之法。
牙周病是什么;为何致牙龈出血
将每颗牙齿比作大树,露于外的牙体是“树干”,埋于牙龈的牙根是“树根”,牙龈、牙槽骨等是“土壤”。牙周病就是“土壤”出状况,起初牙龈发炎,如同土壤长“杂草”,若不及时处理,“杂草”会蔓延侵蚀牙槽骨,造成“土壤流失”,让“大树”(牙齿)失去支撑而松动脱落。
牙龈出血是“土壤”出问题的预警。饭后若刷牙不彻底,食物残渣会形成“牙菌斑”,类似杯子里的“茶垢”,却是活的细菌团,久了还会硬化成“牙结石”,刺激牙龈致其红肿脆弱,稍有触碰就出血,这是牙龈在“求救”。
牙龈出血,普通人该做什么
发现牙龈出血,有人慌张,有人拖延。其实,按下面步骤做,可控制情况,避免加重。
发现出血,3件事马上做
第一,停止“不敢刷牙”的错误操作。很多人看到出血就减轻刷牙力度,甚至不刷出血牙龈,这是“帮倒忙”。出血牙龈周围细菌多,越不刷,细菌越多,炎症越重,形成恶性循环。正确做法是换软毛牙刷,轻刷出血牙龈边缘,清理细菌和残渣,减轻刺激。
第二,24小时内观察出血情况。留意是否每次刷牙都出血,出血量多少,牙龈有无红肿、胀痛,有无明显口臭,记录下来,看牙医时能准确描述病情。
第三,出现这些情况,立即看牙医。若出血持续超3天,用软毛牙刷轻刷仍出血;或牙龈明显红肿、疼痛,牙龈边缘有黄色脓液;或有明显口臭,牙齿“发晃”,出现其中一种情况,别拖延,赶紧去口腔科。
远离牙周病,4个习惯长期坚持
牙龈出血多因日常口腔护理不到位,养成好习惯可有效预防。
正确刷牙,用“巴氏刷牙法”。很多人刷牙方法不对,刷不干净。正确方法是:牙刷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轻对牙龈边缘,小幅度左右动作刷牙,每个牙面刷10秒左右,里外都刷到,共刷2分钟。早晚各一次,选软毛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
每天用牙线清理牙缝。牙齿缝隙牙刷刷不到,食物残渣和细菌会形成牙菌斑,导致牙龈出血。每晚刷完牙后,用牙线清理牙缝。取一段20厘米左右牙线,两端绕中指,留中间1-2厘米,轻塞进牙缝,贴牙齿侧面上下刮动,勿硬拽。
定期看牙医,每年洗牙1-2次。有人觉得洗牙伤牙,这是误区。洗牙是清理牙齿表面和牙龈沟里的牙结石,这些牙结石刷牙、用牙线弄不掉,长期刺激牙龈,引发牙周病。每年洗1-2次牙,像给口腔“大扫除”,能预防牙周病,正规操作不伤牙。
避开“伤牙周”坏习惯。少用牙齿咬硬物,如坚果壳、啤酒瓶盖、骨头等,避免牙龈损伤、牙齿隐裂;吸烟者尽量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让牙龈血管收缩,降低抵抗力,加重炎症,还易形成牙结石;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血糖高影响牙周组织修复,更易患牙周病。
破除误区,别耽误治疗
门诊中,不少患者因错误认知耽误治疗,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牙龈出血是上火,喝凉茶就好”。
牙龈出血根源是牙菌斑和牙结石刺激,喝凉茶只能暂时缓解,细菌和牙结石还在,炎症会发展成牙周病。所以别只靠喝凉茶,要清理口腔细菌。
误区二:“洗牙会把牙齿洗松、洗敏感”。
牙齿变松不是洗牙造成,是牙结石长期堆积“固定”了松动牙齿,洗牙去掉牙结石后,牙齿恢复本来松动状态,说明已有问题,早洗牙可防止加重。洗牙后敏感大多是暂时的,因去掉了牙结石,牙齿暴露在空气中,一般几天到一周恢复,不会伤牙。
误区三:“牙周病不疼就不用治”。
牙周病早期不疼,晚期疼得厉害。早期不治疗,等出现疼痛,牙周病已到晚期,牙槽骨流失多,牙齿松动严重,治疗花钱多、疗程长、效果差,甚至保不住牙齿。所以发现牙龈出血就及时干预。、
结语
总之,牙龈出血不是“小问题”,是牙周病的“早期警报”。它像温水煮青蛙,悄悄破坏牙周组织,造成不可逆伤害。一口好牙,让我们吃嘛嘛香,减少口腔疾病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