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 痔疮反复折磨人,科学处理告别困扰 - 数字报刊系统 慢阻肺患者:呼吸训练,让生活更轻松 血小板少了,凝血会出问题 免疫检验,能揪出啥“病根”?  痔疮反复折磨人,科学处理告别困扰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痔疮反复折磨人,科学处理告别困扰

作者:博白县第三人民医院(博白县凤山中心卫生院) 覃庆丰


在肛肠科门诊中,痔疮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痔疮发病率高达50%以上,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的疼痛、便血、脱出等症状苦不堪言。然而,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或治疗误区,不少人陷入“发作-缓解-再发作”的恶性循环。其实,痔疮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认知和规范处理,完全可以摆脱反复发作的困扰。

痔疮的“前世今生”

痔疮本质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形成的血管团,其存在与人类直立行走的进化特征密切相关。当腹腔压力增高(如久坐、便秘、妊娠)时,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就像被踩扁的吸管,血液淤积形成静脉曲张。

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三类:

1.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黏膜,常见症状为无痛性便血、肿物脱出。

2.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覆盖皮肤,以肛门疼痛、异物感为主。

3.混合痔:跨越齿状线,兼具内外痔特征。

流行病学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痔疮患病率高达49.14%,但就诊率不足三成。这种“隐忍文化”往往导致病情迁延,从Ⅰ度(仅便血)发展至Ⅳ度(肿物无法回纳伴坏死),治疗难度和痛苦指数呈几何级增长。

破解三大误区

误区1:“十人九痔无需治疗”

临床常见患者因轻信此说法,将Ⅰ度便血拖成Ⅳ度嵌顿。当出现便血、疼痛、脱出等症状时,说明静脉曲张已达一定程度,就像气球反复充气终会破裂,持续刺激可能导致贫血、感染甚至癌变风险(虽罕见但存在)。

误区2:“手术一刀永绝后患”

痔疮治疗遵循“阶梯原则”:Ⅰ-Ⅱ度优先保守治疗,Ⅲ-Ⅳ度才考虑手术。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不规范手术导致肛门狭窄的发生率高达15%,这与过度切除黏膜、损伤括约肌密切相关。

误区3:“偏方秘方胜过正规治疗”

曾有患者用辣椒水坐浴导致肛周皮肤灼伤,也有长期服用“通便偏方”引发结肠黑变病。人体肛管皮肤厚度仅1~2mm,任何刺激性物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科学处理:分阶段应对,不盲目用药或手术

面对痔疮,最关键的是 “对症处理”,根据症状轻重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要么硬扛、要么急于手术的极端做法。

1.轻度症状(偶尔便血、轻微瘙痒):优先保守治疗

此时不用急着用药,调整生活习惯就能缓解。每天用 40℃左右的温水坐浴 10-15 分钟,能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排便时尽量缩短时间,避免久蹲,也不要用力过猛,有便秘困扰的人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通便药物。

2.中度症状(频繁便血、疼痛明显):规范用药干预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借助药物缓解症状。外用的痔疮膏、痔疮栓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炎症和疼痛,使用前要注意清洁肛门;如果便血较多,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血药物,但要避免自行长期用药。这里要提醒大家,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消除痔疮,更不能替代生活习惯的调整。

3.重度症状(痔疮脱出无法回纳、便血量大导致贫血):及时手术治疗

很多人对痔疮手术存在恐惧,担心疼痛或术后复发,但当痔疮严重影响生活,比如脱出后无法自行回纳,甚至出现嵌顿、坏死,或者长期便血导致贫血时,手术是必要的选择。现在的痔疮手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还有新式的内扎外剥加药物局部注射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些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预防胜于治疗:构建肛肠健康“防火墙”

1.排便管理: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推荐晨起或餐后),如厕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智能手机普及使“厕所时间”延长37%,这是痔疮年轻化的重要诱因。

2.运动处方:每日进行30分钟凯格尔运动(提肛运动),收缩肛门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可增强盆底肌力量。久坐者每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使用减压坐垫分散压力。

3.体重控制:BMI每增加1,痔疮风险上升3.5%。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直肠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形成恶性循环。

4.特殊人群防护:孕妇可采用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压迫,产后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司机群体应使用透气坐垫,避免长时间踩离合器。

结语

痔疮就像人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提醒我们关注生活方式。从今天起,让膳食纤维成为餐桌常客,把提肛运动纳入日常锻炼,用科学认知取代盲目恐惧。当出现报警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切莫让“难言之隐”演变为“人生之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