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小板少了,凝血会出问题 - 数字报刊系统 慢阻肺患者:呼吸训练,让生活更轻松 血小板少了,凝血会出问题 免疫检验,能揪出啥“病根”?  痔疮反复折磨人,科学处理告别困扰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小板少了,凝血会出问题

作者:崇左市人民医院 彭丽娟


 

一次擦伤引发的思考

周末做家务时,小王不小心被菜刀划破手指。他刚想找创可贴,却发现伤口已经不再渗血,只留下一道淡淡的血痕。这一平常现象背后,隐藏着人体精密的凝血机制,而血小板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血小板:凝血机制中的关键角色

 

血小板是血液重要成分,源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在骨髓成熟分裂后形成血小板并释放入血,其体积小,直径约2 - 4微米,仅为红细胞的1/4,但凝血作用关键。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管壁完整性被破坏,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表面有众多受体,能与内皮下组织的胶原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结合,黏附在受损处。黏附后血小板形态改变,伸出伪足相互聚集,形成聚集体覆盖伤口,初步止血,防止血液流失。

 

同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烷A2TXA2)、血小板因子4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进一步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聚集活化形成血小板血栓,还能启动凝血系统,引发凝血瀑布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完成彻底止血。

 

血小板减少的信号:身体发出的警报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液中默默执行任务,数量充足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到它们的存在。然而,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异常信号。

 

皮肤上会出现针尖样出血点,轻轻按压不褪色,常见于下肢和手臂。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无法有效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导致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莫名出现淤青也是常见症状,即使没有明显的磕碰,身体也会出现大片青紫,这是因为血小板减少使凝血功能下降,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出到皮下组织所致。

 

频繁流鼻血,尤其是儿童,可能早上起床就发现枕巾上有血迹。这是因为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血小板减少时,黏膜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牙龈出血也是常见表现,刷牙时泡沫变红,咬苹果留下血印,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牙龈组织凝血功能异常。

 

曾有一位中年女性,发现腿上总出现淤青,起初以为是皮肤薄,未予重视。直到月经量突然增多才就医,检查发现血小板不到正常值的1/10,险些引发颅内出血,这充分说明了血小板减少的严重性。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减少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常见原因如下:

1. 骨髓生成减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2. 免疫破坏增加:某些药物或病毒感染可能激活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

3. 脾脏功能亢进:脾脏是血小板储存和破坏的重要场所,当脾脏功能亢进时,会过度吞噬血小板,使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4. 药物影响: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5. 遗传因素:极少数人存在先天性血小板生成障碍或功能缺陷,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

 

 发现血小板减少的应对策略

 

若发现血小板减少,可采取以下科学应对措施:

1. 确认诊断:一次血常规异常不必过度紧张,感冒、剧烈运动等都可能暂时影响结果。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并结合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原因。

2. 避免加重出血: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改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擤鼻涕、抠鼻子;烹饪时选择炖煮,少吃带刺或硬壳食物。

3. 配合治疗:轻度减少以观察为主,定期监测;中度减少可能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抑制免疫攻击;严重减少需紧急输注血小板,同时治疗原发病。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拳击、足球等接触性运动。

 

预防血小板减少:从日常细节做起

 

预防血小板减少,需从日常细节入手。远离苯等化学物质,装修后充分通风;谨慎使用保健品,避免成分不明产品。多吃菠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助力凝血;适量吃红肉和动物肝脏,为合成血小板提供铁与蛋白质。血液病及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每3 - 6个月查血常规,服用肝素、化疗药物期间,更要密切留意血小板变化。

 

结论

 

血小板虽小,却在凝血过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关注血小板数量变化,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科学认知和及时干预,守护我们的健康。若发现不明原因出血,记得用手机拍照记录,就医时出示给医生,辅助其快速判断病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