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呼吸困难。药物治疗是基础,但仅靠药物不能完全解决呼吸效率低下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呼吸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能显著改善呼吸困难、增强运动耐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坚持科学训练,能让呼吸更省力,生活更轻松。
呼吸训练的作用原理
慢阻肺患者由于小气道狭窄、肺泡弹性减退,呼气时气流受限,肺内气体难以充分排出,导致“气体陷闭”,肺容积增大,膈肌被压低变平,活动度下降。为代偿,患者常动用颈部、肩部等辅助呼吸肌进行浅快呼吸,这种呼吸模式效率低、耗能高,极易导致肌肉疲劳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训练通过有意识地调整呼吸节奏、深度和肌肉参与方式,帮助患者重建更高效、节能的呼吸模式。其核心作用包括:
1.增强膈肌收缩力和移动幅度,恢复腹式主导呼吸;
2.延长呼气时间,减少肺内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3.降低呼吸频率,增加每次通气量,提高氧气摄入效率;
4.减轻辅助呼吸肌负担,延缓疲劳发生;
5.改善二氧化碳排出,缓解高碳酸血症倾向。
长期训练可重塑呼吸中枢调控机制,使高效呼吸模式在日常活动中自然维持。
三种核心呼吸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方法多样,但经过临床验证、适合大多数慢阻肺患者长期坚持的核心方法主要有三种: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肌耐力训练。它们作用互补,可单独练习,更推荐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1.腹式呼吸(膈肌呼吸)
腹式呼吸,即膈肌呼吸,主张用膈肌主导的深慢呼吸替代浅快的胸式呼吸。训练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全身放松,一手放胸前,一手放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有意识鼓起腹部,让腹部的手随腹壁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吸气末稍停,再缩唇缓慢呼气,收缩腹部,使腹部的手下沉。注意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至3倍,每日练2 - 3次,每次10 - 15分钟。
2.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着重在呼气阶段发力,能延长呼气、稳定气道、减少残气量。具体训练是在腹式呼吸基础上,呼气时双唇缩拢成小孔,像吹口哨,缓慢均匀呼气并尽量延长呼气时间,吸呼时间比控制在1:2或者1:3(如吸气3秒,呼气6秒),慢慢呼气达到1:4作为目标。它可在爬楼梯、弯腰、提物等日常活动中随时应用,缓解突发气短的症状,若与腹式呼吸配合使用,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3.呼吸肌耐力训练
该训练主要增强吸气肌(尤其是膈肌)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方法:
使用吸气肌训练器(医院或医疗器械店有售):设定阻力为最大吸气压的30%~50%,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每周至少5天。
无器械替代法:在腹式呼吸基础上,进行快速深吸气与深呼气循环,每组持续30秒~1分钟,休息1~2分钟,重复5~10组。
训练注意事项
进行呼吸训练时,开始前要咨询医生或呼吸治疗师,评估身体以选择合适方案。训练环境应安静且通风良好,穿宽松衣物,别在饭后1小时内训练。训练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起步,防止头晕等不适。若训练中出现胸闷、心悸等异常,应马上停止并休息。同时,要保持训练规律性,切勿半途而废。
训练效果与预期
坚持训练4至8周后,多数患者可观察到以下改善:
1.日常活动时呼吸更轻松,气短感减轻;
2.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50米以上;
3.呼吸困难评分下降,情绪焦虑减少;
4.急性加重频率和住院次数降低。
5.呼吸训练的效果具有累积性,需长期坚持才能维持。即使症状改善,也不应中断训练。
呼吸训练不是万能,需综合管理
呼吸训练是慢阻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患者仍需:
1.遵医嘱规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激素等药物;
2.坚决戒烟,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
3.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
4.保持合理营养,维持健康体重;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
总之,慢阻肺虽不可逆转,但可有效控制。每天只需10至20分钟的呼吸训练,无需昂贵设备,不受场地限制,即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越早开始,获益越大。不要等到呼吸困难严重影响生活才行动。把呼吸训练当作每日必修课,让每一次呼吸都更有效率,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更从容、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