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免疫检验,能揪出啥“病根”? - 数字报刊系统 慢阻肺患者:呼吸训练,让生活更轻松 血小板少了,凝血会出问题 免疫检验,能揪出啥“病根”?  痔疮反复折磨人,科学处理告别困扰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疫检验,能揪出啥“病根”?

作者:鹿寨县中医医院 覃彩凤


在现代医学检查中,免疫检验是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它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特定免疫物质,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存在、类型和活动程度。免疫检验不直接观察病原体或细胞形态,而是通过识别免疫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间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态。这项技术在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过敏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揪出感染性疾病的“元凶”

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产生针对这些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或激活免疫细胞。免疫检验可以检测这些抗体或免疫反应产物,从而确认感染的存在。

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IV抗体检测是诊断艾滋病的重要依据;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梅毒感染。对于某些难以培养或检测的病原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免疫学方法往往是首选诊断手段。此外,在感染恢复期或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也可通过免疫检验评估,判断是否具有免疫力。

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异常攻击”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所导致的一类疾病。免疫检验可以检测到这些“误伤”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抗体或炎症标志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干燥综合征与抗SSA、抗SSB抗体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病则可能伴随抗线粒体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升高。这些指标不仅有助于确诊,还能辅助判断疾病活动度和预后。免疫检验在这些疾病中的价值,不亚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辅助肿瘤的早期发现与疗效监测

虽然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活检,但免疫检验在肿瘤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同样不可或缺。肿瘤标志物就是一类通过免疫方法检测的蛋白质或糖类物质,它们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或释放入血。

例如,甲胎蛋白(AFP)升高常见于肝癌或生殖细胞肿瘤;癌胚抗原(CEA)升高可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多种肿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指标;CA125与卵巢癌相关,CA15-3与乳腺癌相关,CA19-9则多见于胰腺癌和胆管癌。需要强调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于确诊癌症,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轻度升高;反之,早期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因此,结果需结合影像学、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识别过敏反应的“触发源”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如花粉、尘螨、食物)产生过度反应的结果。免疫检验可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帮助锁定致敏物质。

例如,检测到对花生蛋白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提示对花生过敏;对屋尘螨IgE抗体升高,说明尘螨可能是引发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原因。这种检测方法安全、无创,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的患者(如皮肤严重病变或正在服用抗组胺药者)。明确过敏原后,可指导患者规避接触,或进行脱敏治疗。

评估免疫功能是否“正常运转”

免疫检验还可用于评估机体整体或特定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这在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后监测等领域尤为重要。

例如,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如CD4+、CD8+细胞)数量,可评估艾滋病患者免疫损伤程度,或判断器官移植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检测可发现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补体成分检测有助于诊断某些自身免疫病或遗传性补体缺陷。

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

免疫检验结果不仅用于诊断,也常用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评估。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定期复查RF和抗CCP抗体可判断药物是否有效;在乙肝治疗中,HBsAg定量变化可预测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效果;在肿瘤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常提示治疗有效,而再次升高可能预示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检验结果需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背景解读。单项指标异常未必代表患病,正常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疾病。检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样时间、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总之,免疫检验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工具,已深入临床各个角落。它不直接“看见”病灶,却能通过捕捉免疫系统的“语言”,揭示疾病的蛛丝马迹。随着技术进步,更多精准、快速、微量的免疫检测方法正在不断涌现,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