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宝宝踮着脚走路的样子,像只小企鹅,太可爱了!”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孩子踮脚走路当成萌态,甚至觉得这是孩子学步期的“小调皮”。但儿科医生提醒:偶尔踮脚可能是生长发育的正常表现,若频繁出现或持续超过半年,需警惕背后的健康隐患。孩子踮脚走路究竟是“卖萌”还是“预警”?家长需学会科学分辨。
先分清:生理性踮脚VS病理性踮脚
生理性踮脚:多随成长消失。
学步期探索(10-18个月):刚学走路的孩子平衡能力尚未完善,可能通过踮脚调整重心,或模仿大人穿鞋、踩台阶的动作。这种踮脚通常不持续,走路时步态不稳,时踮时正常,且无其他异常表现。
病理性踮脚:需警惕4类问题。
若孩子踮脚频繁(每天超过半数行走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或伴随以下表现,可能是疾病信号:
走路时足尖着地明显,足跟难以落地;
跑步、上下楼梯时动作笨拙,容易摔跤;
双脚或双腿粗细、长度有轻微差异;
伴随语言发育迟缓、肢体僵硬或活动减少。
常见的病理性原因
跟腱紧张或挛缩:跟腱是连接足跟与小腿肌肉的组织,若先天发育不良或长期踮脚导致跟腱变短,会限制足跟落地。触摸孩子小腿后方,可发现肌肉较硬,被动勾脚时阻力明显。
脑损伤或发育异常:如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可能影响下肢肌张力,导致足尖着地。这类孩子常伴随其他症状,如手部活动不灵活、反应较慢。
足部畸形: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除了踮脚,还会出现脚向内翻、脚踝活动受限,出生后即可发现。
感觉统合失调:部分孩子因前庭功能或本体觉发育不足,通过踮脚增强脚底触觉反馈,来维持平衡。
家长可做的3个初步判断方法
发现孩子频繁踮脚,可通过简单检查初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观察步态细节:让孩子光脚在平坦地面走路,观察足跟是否完全着地。生理性踮脚时足跟偶尔能落地,病理性踮脚则足跟长期悬空。
被动活动测试:握住孩子脚踝,轻轻将脚掌向上勾(使脚背贴向小腿)。若能轻松勾起,且脚踝活动灵活,多为生理性;若勾脚时阻力大,孩子哭闹或脚踝活动范围小,可能是跟腱问题。
对比双侧肢体:观察孩子双腿肌肉是否对称,双脚大小是否一致,按压小腿肌肉时两侧硬度是否相同。若发现明显差异,需及时就医。
不同原因,干预方式大不同
针对病理性踮脚,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跟腱紧张:康复训练为主。
家庭拉伸练习:每天2次,每次5分钟。让孩子仰卧,家长一手握住脚踝,另一手推前脚掌使脚背尽量靠近小腿,保持10秒后放松,重复10次。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拉扯。
矫形鞋垫或支具:若拉伸效果不佳,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定制鞋垫,通过抬高足跟、放松跟腱,或夜间佩戴支具固定脚踝于中立位,逐步改善跟腱长度。
脑损伤或发育异常:综合康复治疗
这类情况需在儿科康复科进行系统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
运动疗法: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改善肢体功能;
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电刺激放松紧张肌肉;
作业疗法:结合日常活动(如穿脱鞋、上下台阶)训练协调能力。
足部畸形:早矫正效果好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需在出生后尽早治疗,新生儿期可通过手法矫正+支具固定(如Ponseti方法),多数能恢复正常;若错过最佳时期,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如何避免“习惯性踮脚”
提供合适的学步环境:学步期孩子应穿软底防滑鞋,避免穿过大或过小的鞋子,减少踮脚代偿;
分散注意力:当孩子踮脚时,可用玩具引导其正常走路,避免说“别踮脚”等负面提醒;
增加足底刺激:让孩子光脚在沙滩、草地等不同质地的地面行走,促进本体觉发育,减少对踮脚的依赖。
何时必须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在孩子2-3岁前就诊儿科或儿童康复科:
踮脚持续6个月以上,且频率越来越高;
足跟完全无法落地,或走路时身体前倾明显;
伴随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如2岁不会说短句、不会跑);
双侧肢体不对称(如一条腿细、一条腿粗)。
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跟腱)、头颅MRI(排查脑部问题)等明确病因,制定干预方案。
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藏着生长发育的密码,踮脚走路不是“卖萌”的专利,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家长的细心观察和科学应对,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