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张爷爷买菜时滑倒,屁股着地后大腿根钻心疼,就医确诊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手术且卧床数月。很多人觉得老人摔跤常见,但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老人而言,堪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并非骨折本身致命,而是卧床后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下面就讲讲其风险、处理、预防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伤在哪
大腿骨(股骨)靠近臀部有个“拐弯儿”,附近部位即“粗隆间”,是受力关键且老人骨头最“脆”处之一。老人易摔出这种骨折,原因有二:
一是骨头“变脆”。老人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头密度低、韧性差,受力易断,年轻人摔跤可能只是擦伤,老人却可能骨折。
二是身体“不稳”。老人肌肉力量弱、平衡差,走路易晃;拎东西重心难控;遇雨天路滑、家里有水渍、晚上起夜没灯等情况易摔倒。部分老人因低血压或服用镇静药等头晕,也会突然站不稳。
老人摔跤,风险为何比年轻人高
年轻人股骨骨折后好好休养几个月就能恢复,老人则风险重重:
一方面骨折愈合慢。老人新陈代谢慢、骨头生长能力差,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需卧床3-6个月才能愈合,身体弱的老人愈合时间更长,期间需他人照顾。
另一方面卧床并发症危险。这是“隐形杀手”,很多老人因此出事:
肺部感染:老人卧床难正常翻身、咳嗽,痰液积在肺里易引发肺炎,老人免疫力差,普通肺炎也可能发展成重症危及生命。
下肢血栓:卧床腿不动,血液流动慢,下肢血管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这是可能瞬间致命的急症。
褥疮:老人皮肤薄、血液循环差,长期躺卧受压部位皮肤缺血、缺氧溃烂形成褥疮,一旦感染难愈合,还可能引发全身感染。
老人摔后,正确处理分3步
老人摔倒后,切忌盲目“扶起来”,以免加重损伤,正确做法分3步:
第一步先判断,不盲目动。大声喊老人,确认意识是否清醒;若清醒,轻声问哪里疼,重点关注大腿根、屁股,看腿能否活动。若老人说大腿根疼得厉害,腿不敢抬、转,大概率骨折,此时别强行扶站、扶坐,也别掰伤腿,让老人保持摔倒姿势少动。
第二步及时呼救,固定伤处。独自在场时立刻打120,说明老人可能骨折。用枕头、厚被子夹在老人两腿间,或用树枝、硬纸板(垫软布)轻放伤腿两侧防移位,别绑太紧。
第三步尽快送医,不拖延。让急救人员专业搬运,优先送有骨科的医院。配合做X光、CT检查,务必告知医生老人基础病和所用药物(含保健品),方便制定安全治疗方案。
治疗后,做好2件事减少并发症
老人骨折后,不管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核心目标是“尽早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同时做好护理:
第一件事:术后尽早“动起来”
术后1-3天,躺在床上时,多做勾脚、活动脚踝、收缩大腿肌肉的动作,每次10-15下,每天3-4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术后一周左右,若恢复得好,医生会协助老人坐起来,在助行器帮助下床边站立,慢慢练习走路。
第二件事:日常护理要到位
防褥疮:每2小时帮老人翻身一次,动作要轻,翻身后在背部、臀部、脚踝等受压部位垫软枕;每天帮老人擦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防肺部感染:每天早中晚帮老人拍背,每次5-10分钟,鼓励老人咳嗽排痰;天气好时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补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豆腐)帮助伤口愈合;多吃高钙食物(如虾皮、西兰花、芝麻酱),搭配晒太阳促进钙吸收;避免吃太油腻、难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
提前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给老人“改环境”
家里地面拖完要擦干,瓷砖地面铺防滑垫;卫生间安装扶手,马桶装增高坐垫;卧室到卫生间装小夜灯;电线别乱拉。老人外出穿防滑鞋,买菜、散步尽量有人陪同;雨雪天别出门,如需出门穿防滑鞋套,避开积水、结冰路面。
帮老人“强骨头”
50岁以上老人每天需800-1000毫克钙,可在医生指导下选钙片,饭后吃吸收更好;多吃高钙食物。每天晒20-30分钟太阳促进钙吸收;少喝浓茶、咖啡。让老人做温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
关注老人“身体信号”
若老人常头晕、乏力,及时带其去医院查血压、血糖、血常规,排查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等问题。关注老人正在吃的药,若说明书提示可能引起头晕、乏力,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对老人而言,“摔一跤”可能是大危机,子女提前预防、学会正确处理,就能帮老人避开风险,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