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这时候医生常常会建议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
无创呼吸机,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插管或手术,通过面罩或鼻罩与患者连接,帮助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种设备。它能在患者呼吸费力时提供适当的压力支持,让肺部更容易“工作”,减轻呼吸肌负担,提高血氧水平,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避免憋气感。长期规范使用,还能降低住院次数,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不少患者刚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时,会感到不适应,比如觉得“闷”、有“压迫感”,甚至出现鼻干、脸疼、漏气等问题。其实,只要掌握正确方法,使用过程完全可以变得更舒适、更有效。
第一步:选对面罩,舒适从“脸”开始
面罩是连接呼吸机和患者的关键部件,种类主要有鼻罩、口鼻罩和鼻枕。选择合适的面罩至关重要。
1.鼻罩:覆盖鼻子,适合习惯用鼻子呼吸、睡觉时嘴巴闭合良好的患者。优点是视野开阔、说话喝水及咳痰方便,但如果有张口呼吸习惯,容易漏气,影响效果。
2.口鼻罩:覆盖口鼻,适合张口呼吸或打鼾严重的患者。密封性好,但体积较大,部分人会觉得压迫感强。
3.鼻枕:只塞入鼻孔前端,轻便小巧,适合对传统面罩敏感的人。但密封性相对较差,可能不适合呼吸压力较高的患者。
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试戴不同型号,选择贴合面部、无明显压痕、漏气少的面罩。佩戴时松紧要适中,过紧会压迫皮肤导致疼痛或压力性损伤,过松则容易漏气,影响治疗效果。
第二步:调节参数,让呼吸更自然
呼吸机的压力参数(如吸气压、呼气压)由医生根据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等结果设定,切勿自行更改。初次使用时,可开启“坡度功能”或“延迟升压”模式,让机器从较低压力开始,几分钟内逐步上升至治疗水平,帮助身体温和适应。
如果感觉“气冲得慌”或“呼不出去”,可能是人机不同步。此时应调整呼吸节奏:吸气时主动用力吸,呼气时放松、缓慢呼出,避免对抗机器压力。现代呼吸机大多具备“自动触发”和“自动追踪”功能,能灵敏感知患者的呼吸启动与结束,实现精准送气,提升同步性。
第三步:注意环境,保持气道湿润
呼吸机输送的气体经过加湿器加热加温,能有效防止呼吸道干燥。尤其在干燥季节或空调房内,使用加湿功能尤为重要。加湿器应使用纯净水或蒸馏水,避免自来水中的矿物质沉积损坏设备或刺激气道。
若仍感觉口干、鼻塞,可尝试使用加温管路,或睡前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对于张口呼吸者,可佩戴下颌带帮助闭合口腔,减少口干和漏气。
第四步:养成习惯,坚持规范使用
无创呼吸机不是“急救工具”,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治疗手段。研究显示,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持续3个月,才能显著改善症状和肺功能。理想情况是每晚睡眠时全程使用,白天如有明显气促,也可短期佩戴。
建立规律使用习惯很重要。可将呼吸机放在床头固定位置,睡前作为“洗漱—上床—戴机”的固定流程,有助于形成条件反射,减少抵触心理。
第五步:清洁维护,保障安全卫生
面罩、管路、湿化罐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件,容易滋生细菌。建议每周用中性洗涤剂清洗面罩和管路,晾干后使用;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定期更换。主机滤膜也要按时清洁或更换,确保机器正常运行。
注意:若面罩出现裂纹、管路老化变硬、密封圈变形等情况,应及时更换,避免漏气或污染。
常见误区提醒
只有喘得厉害才用:错误。无创呼吸机用于稳定期治疗,能预防急性加重,不能只在危急时才用。
用了就摘不掉了:错误。规范使用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对呼吸机的依赖。
戴一会儿就行:错误。短时间使用效果有限,必须保证足够时长。
总之,慢阻肺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无创呼吸机作为重要的治疗工具,只要选对设备、掌握方法、坚持使用,就能让每一次呼吸变得更轻松、更舒适。家人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顺利适应治疗。
记住:呼吸顺畅,生活才有质量。正确使用无创呼吸机,是迈向健康呼吸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