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高血压患者按时服药,血压却依旧忽高忽低。其实,饮食中盐的摄入量这一细节常被忽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盐摄入与服用降压药同等重要,做好低盐饮食,能让血压更平稳,降低并发症风险。
为啥盐多会让血压高?
要明白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得先了解盐和血压的关系。我们吃的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是影响血压的关键。身体摄入过多钠,就像海绵吸水,会储存更多水分。这些多余水分进入血管,使血管内“水量”增加,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随之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约一个去掉胶垫的啤酒瓶盖平平铺满的量。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每天盐摄入量超10克甚至更多。长期高盐饮食,血管长期承受较大压力,血压难稳定,还会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负担。
怎么知道自己吃的盐多了?
控制盐摄入,先要学会判断是否吃多,尤其要警惕“隐形盐”。
很多人以为只有炒菜放的盐是盐,其实酱油、味精、鸡精、豆瓣酱、蚝油等调味品也含不少钠,属于“看得见的盐”。而“隐形盐”藏在很多常见食物中,如咸菜、腌肉、腊肉、香肠、咸鱼等腌制食品,薯片、饼干、锅巴等零食,方便面调料包、番茄酱、沙拉酱、罐头食品等加工食品,甚至一些甜味食品如面包、糕点也会添加钠。
还有一个简单判断方法:若没换降压药,生活习惯也无大变化,但血压莫名升高,那可能是盐摄入超标了,比如最近吃了不少外卖、腌制食品或零食。
日常低盐饮食的5个小技巧
控制盐摄入不是完全不吃盐,而是科学、合理控制量,同时保证饭菜有味道。以下5个小技巧简单易操作,助你轻松低盐饮食。
1.炒菜“晚放盐”
很多人习惯炒菜一开始就放盐,这样盐会更多渗透到食材内部,不仅需多放盐才有味,还会让身体摄入更多钠。建议菜快出锅时再放盐,盐附着在食材表面,放一点就能尝到咸味,实际盐用量能减少一半左右。
2.用“天然调味”代替盐
想让饭菜有味道,不一定靠盐。炒菜多放葱、姜、蒜、洋葱,能带来鲜香;凉拌菜或炒菜加一点醋、柠檬汁,可提鲜并中和部分咸味;炖菜、煮汤放几片香菇、几颗番茄,能让汤品味道更浓郁。用这些天然食材味道替代部分盐,既能减少钠摄入,又能让饭菜更有层次。
3.选“低钠食品”
去超市买包装食品,别只看保质期,要养成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重点关注“钠含量”,尽量选钠含量低的产品,如低钠盐、无盐酱油、无盐豆瓣酱等。不过,低钠盐含较多钾,肾功能不好的高血压患者,钾排泄能力下降,吃多可能导致高钾血症,选择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4.少吃“高盐食物”
能在家做饭就尽量在家做,以便控制盐用量。少点外卖,餐馆饭菜盐和油用量通常较大;尽量少吃咸菜、腌肉等腌制食品,偶尔吃也要控制量;零食选新鲜水果、原味坚果,避免吃薯片、辣条、饼干等高盐零食。
5.用“定量工具”
家里备一套控盐勺,常见规格有2克、1克等,炒菜放盐时按每天5克总用量分配,如一个菜放2克,另一个菜放1克,精准控制盐摄入。若没有控盐勺,可用去掉胶垫的啤酒瓶盖代替,平平一勺约5克,每天做饭按此量分配到三餐。
这些低盐饮食的误区别踩
践行低盐饮食时,很多人会走进误区,影响效果甚至危害健康,一定要注意避开。
1.“我口重,少放盐没味道,吃不下饭”
长期吃高盐食物,味蕾已适应重口味,突然少放盐会觉饭菜没味。但味蕾可慢慢适应,一般坚持2-3周就能习惯低盐口味,还能发现少盐饭菜更能凸显食材鲜香。可循序渐进减少盐用量,如今天比昨天少放一点,让味蕾逐渐适应。
2.“只要少吃盐,血压就不用吃药了”
低盐饮食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降压药是医生根据病情开具的,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即使低盐饮食使血压下降,也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否则可能导致血压反弹。若想调整用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简单总结,鼓励行动
控制高血压并不复杂,低盐饮食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它无需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细节:炒菜晚放盐,买东西看钠含量,少吃咸菜和外卖,养成低盐饮食习惯。
从今天起,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今天炒菜试试晚放盐,明天去超市认真看营养成分表,后天少吃一包高盐零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血压更平稳,身体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