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来说,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是维持生命的必修课。而在这场与疾病的持久战中,动静脉内瘘就像一条隐形的"生命线",默默支撑着每一次透析的顺利进行。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手术背后又藏着哪些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条"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动静脉内瘘?为什么它是"黄金选择"?
想象一下:将一条湍急的河流(动脉)与一条平静的湖泊(静脉)通过人工渠道连接,原本缓慢流动的湖水会因河流的注入变得湍急,湖面也会逐渐拓宽。动静脉内瘘的原理与之类似——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缝合在一起,让动脉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入静脉,使静脉在数周内变粗、变厚,最终形成一条可供反复穿刺的"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为何如此重要?
更安全:相比临时插管,内瘘感染风险大幅降低,且不会像导管那样容易堵塞或脱落。
更耐用:一条维护良好的内瘘可以使用5-10年,甚至伴随患者终身。
更舒适:透析时无需频繁更换穿刺点,疼痛感明显减轻。
适合人群:慢性肾衰竭需长期透析的患者(排除血管条件极差或严重心衰等特殊情况)。
二、手术全流程:从"设计"到"养护"的精细工程
1. 术前:为每条血管"量身定制"方案
手术前,医生会用超声仪为患者的血管做一次"体检":
动脉检查:看看"河流"是否通畅,水流是否强劲。
静脉检查:确认"湖泊"是否足够深,周围有无"障碍物"(如瘢痕或血栓)。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比如将头静脉与桡动脉缝合(这是最常见的术式)。
2. 术中:显微镜下的"针线活"
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全程清醒。医生会:
分离血管:小心剥离动脉和静脉表面的组织,避免损伤血管壁。
精准缝合: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将动脉与静脉以特定角度连接(类似将两根水管对接)。
测试"水流":缝合完成后,医生会用手感受血管的震颤(这是内瘘通畅的标志),并用听诊器确认无杂音。
整个过程约1-2小时,术后当天即可活动手指,次日可下床走动。
3. 术后:耐心呵护,等待"成熟"
内瘘并非术后就能立即使用,它需要2-3个月的时间"成长":
早期护理: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沾水。每天做握拳-松手运动,促进静脉扩张。 睡觉时不要压迫内瘘侧手臂。
成熟标志:静脉明显变粗,触摸时有明显的震颤感,且能轻松穿刺。
三、内瘘的"敌人"与应对策略
即便动静脉内瘘手术顺利完成,后续也需警惕三大“隐形杀手”。
血栓堪称内瘘的“交通堵塞”。若原本强烈的震颤突然减弱或消失,手臂还肿胀疼痛,很可能是血栓作祟。术后压迫过紧、低血压、血液高凝等都可能引发。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必须马上联系医生,通过药物溶栓或手术取栓,多数内瘘能恢复通畅。
感染是看不见的“入侵者”。内瘘周围红肿、发热甚至流脓,就是它在“搞破坏”,多因穿刺消毒不彻底、患者免疫力低。预防感染,透析前后要严格洗手,穿刺时戴好口罩,且避免在内瘘侧抽血、测血压。
血管狭窄则是隐形的“瓶颈”。透析时血流不畅、机器频繁报警,往往是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形成瘢痕导致。此时可通过球囊扩张术撑开狭窄部位,就像疏通堵塞的下水道,让内瘘重新畅通。
四、延长内瘘寿命的五大秘诀
1. 穿刺有讲究:采用"绳梯式"穿刺法,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扎洞"。
2.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损伤血管,低血压则可能导致内瘘闭塞。
3. 保护手臂:不提重物、不戴过紧的手表或手环。
4. 定期检查:每月自查一次(摸震颤、看有无红肿),每半年做一次血管超声。
5.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酒精则影响伤口愈合。
五、结语:守护生命线,从了解开始
动静脉内瘘虽只是小小血管通道,却是透析患者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凝聚着医患携手守护的深情与责任。它默默支撑着每一次透析,承载着患者对生活的热望。日常呵护至关重要,每晚睡前花1分钟自查: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触摸震颤是否均匀有力,用听诊器聆听“呼呼”的血流声。这简单的三步,是对生命的珍视。一旦发现异常,请第一时间联系肾内科医生,为这条“生命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