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流感季,不少人会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淆,忽视其潜在风险。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常伴随高热、肌肉酸痛、乏力,还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对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威胁更大。预防是应对流感的关键,而流感疫苗是重要预防手段。下面从临床药学角度,揭秘流感疫苗的防病真相,解答大众关心的接种问题。
一、流感≠普通感冒,疫苗防病很关键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明显,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以鼻塞、流涕、咽痛为主,症状较轻,多数一周左右可自愈;流感由流感病毒导致,除了呼吸道症状,还会出现高热(体温常达 39-40℃)、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恢复时间更长,且并发症风险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对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流感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引发重症。因此,应对流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是流感季防护的重要防线。
二、误区澄清:关于流感疫苗的三个常见错误认知
第一个误区是 “去年打了疫苗,今年就不用打了”。从临床药学角度看,流感病毒易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疫苗成分会随当年流行毒株更新,去年接种的疫苗无法对今年的流行毒株形成有效防护,因此需每年接种。
第二个误区是 “打了疫苗就不会得流感了”。疫苗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受个体免疫功能、疫苗匹配度等影响,保护率并非 100%。不过即便接种后仍感染,疫苗也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第三个误区是 “健康人不用打疫苗”。健康人感染流感后症状可能较轻,但仍会携带病毒并传给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健康人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己,还能减少病毒传播,助力形成群体免疫屏障,为易感人群提供间接保护。
三、临床药学视角:疫苗如何 “击退” 流感病毒
从作用原理来说,流感疫苗本质是经处理的流感病毒片段(或灭活病毒、减毒活病毒),接种后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流感病毒入侵时,体内已有的抗体能快速识别并中和病毒,阻止其在体内复制,进而避免感染或减轻症状。
常见的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类。灭活疫苗安全性高,适用于多数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减毒活疫苗由减毒处理的活病毒制成,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不宜接种,接种前需咨询医生。
安全性方面,流感疫苗生产需经过严格质量控制,从病毒培养、纯化到制备,每一步都有规范标准。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或低热、乏力等轻微全身症状,通常 1-2 天可自行缓解,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大众无需过度担忧。
四、谁该优先打?这些人群别错过
以下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随年龄下降,感染后易重症;6 月龄至 5 岁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属易感人群;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自身与胎儿健康;哮喘、慢阻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流感易加重基础病;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多,接种可护己护人。
特殊人群接种需注意: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化疗癌症患者、服免疫抑制剂者),需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过敏体质者,对疫苗中鸡蛋、辅料过敏者禁种,仅对其他物质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医生判断,勿自行决定。
五、接种 + 用药:科学应对流感季的两个要点
接种建议每年 9-11 月流感季来临前完成,此时接种能在流行高峰前产生足够抗体。接种部位多为上臂三角肌,采用肌肉注射;6 月龄至 35 月龄儿童需按医嘱分剂次接种,不可少剂。
流感用药不可自行滥用抗病毒药(如奥司他韦),其为处方药,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发病 48 小时内用效果较好。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规范用药,避免延误治疗或盲目用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结语
流感季防护,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结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等措施,能进一步提升防护效果。建议有接种需求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接种点咨询接种,科学应对流感季,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