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 - 数字报刊系统 胆囊切除后,消化“短板”如何用饮食“补”回来 吃辣后便血,别慌! 科学应对痔疮常见问题 术中保暖有妙招,不怕手术时发冷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

作者: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卫生院 莫志伟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年轻化。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易致左心室肥厚、肾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运动疗法是高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平衡辅助降压,但需科学规范实施。因此,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 “运动处方”,对提升血压控制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为什么高血压患者需要 “专属运动处方”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若盲目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诱发心律失常、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运动需结合患者血压水平、并发症情况、体能状态进行科学规划。

临床中常见患者存在 “高血压不能运动” 的误区,实则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规律运动可使收缩压降低,减少降压药物用量。同时,需纠正 “运动越剧烈越好” 的错误认知,高强度运动可能激活交感神经,反而导致血压异常升高。专属运动处方的核心目的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运动辅助控制血压、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实现高血压的长期有效管理。

运动前:做好2件准备工作,安全第一步

一是进行全面身体评估。建议患者在启动运动计划前咨询全科医生或心血管专科医生,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血压监测结果(如24 小时动态血压)、既往病史(如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必要时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等检查,综合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受性,确定适合的运动类型和强度。

二是需备好监测工具。推荐选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家用电子血压计,每次运动前 30分钟需安静休息后测量血压,若收缩压>16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应暂停有氧运动,待血压控制稳定后再恢复。同时,需记录每次运动前、运动后30分钟的血压值,为后续调整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运动中:抓住 4 个关键要素,照着做就对了

选对运动类型

高血压患者运动类型的选择需遵循 “安全、有效、可坚持” 的原则,优先推荐以下三类运动——

有氧运动为核心推荐类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此类运动可通过持续、规律的肌肉活动,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血管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是辅助降压的主要运动形式。

力量训练为适度补充,建议选择低强度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下肢及核心肌群训练,或采用1至2公斤轻重量哑铃进行举升运动,训练过程中需保持呼吸平稳,避免憋气(憋气易导致腹压升高,引发血压骤升),每个动作缓慢完成,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代谢水平。

柔韧性运动为辅助搭配,如静态拉伸、瑜伽(温和流派),适合在有氧运动前后进行,每次5至10分钟,可有效改善肌肉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缓解运动后的肌肉疲劳。  

控制运动强度

通过以下方法判断——

主观感受法: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心慌气短则强度过高。

心率计算法:目标心率=(220 -年龄)×(60%-70%),如60岁患者目标心率96至112 次/分钟,用运动手环实时监测。

警惕危险信号,出现胸痛、血压骤升(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等,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就医。

把握运动时间

单次时长:有氧运动30至45分钟,体能弱或初次运动者从10至15分钟开始,每周增5至10分钟;力量训练20至30分钟,每个动作2至3组、每组10至15次,组间休息1至2分钟。

运动时段:避开清晨6至10点血压高峰期,选下午4至6点或晚饭后1小时,此时血压平稳更安全。

 固定运动频率

每周至少3至5次运动,保持规律避免间断,如周一、三、五下午有氧运动,周二、四上午力量与柔韧性运动。

血压偏高(如收缩压150至160mmHg)时,减少时长或降低强度,避免完全停练以防体能下降、血压反弹。

特殊情况:遇到这些问题,这样处理

血压波动时,运动前收缩压>16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仅做 5至10 分钟柔韧性运动,血压<140/90mmHg 再恢复;运动中血压骤升,停止运动休息 15至30 分钟复测,未降则服药就医。

合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膝关节炎患者优先游泳、骑自行车,减少关节压力。

服药期间,若降压药致体位性低血压,运动后缓慢起身,先坐5分钟再站立。

总结

高血压管理需以运动 + 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综合策略,单一运动无法实现血压完全控制,还需搭配两项关键措施:一是调整饮食,减少钠盐、高脂摄入,增加蔬果与优质蛋白;二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体重并戒烟限酒。建议患者重视运动疗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实现血压的平稳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