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胆囊手术的三个常见误区 - 数字报刊系统 胆囊手术的三个常见误区 基孔肯雅热:关节剧痛背后的蚊媒 “黑手” 胃癌早期静悄悄,这些信号别忽略 哮喘患者运动时要选对方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胆囊手术的三个常见误区

作者:蒲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孙超

在普外科门诊,经常遇到患者拿着胆囊结石的检查报告纠结:“医生,胆囊切了以后,我是不是就不能吃油腻的了?消化肯定会受影响吧?”甚至有人因为担心术后“没法好好吃饭”,宁愿忍受反复的胆绞痛,也迟迟不愿手术。今天就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切胆囊到底会不会影响消化,顺便拆解关于胆囊手术的3个常见误区。

先简单说下胆囊的“本职工作”。胆囊的核心作用,是在我们吃油腻食物时,像“水泵”一样把浓缩后的胆汁快速挤到肠道里,帮助分解脂肪、促进消化。所以,胆囊更像一个“胆汁调节器”,负责根据进食情况控制胆汁的释放节奏。

误区一:切了胆囊就不能吃油腻,消化功能肯定废了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甚至有患者觉得术后只能“吃糠咽菜”。其实,切胆囊后消化功能确实会有一段适应期,但绝不是“终身不能碰油腻”。

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失去“储存和浓缩”的环节,变成持续、少量地流入肠道。刚开始,肠道里的胆汁浓度不够,尤其是吃了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时,可能会因为“消化力不足”出现腹胀、腹泻,比如吃了油条后下午就拉肚子,这种情况被称为“脂肪泻”。但人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通常术后1-3个月,胆管会慢慢扩张,代替一部分胆囊的“储存”功能,肠道也会逐渐适应持续流入的胆汁。

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在术后半年内,消化功能都能恢复正常,能像术前一样吃火锅、红烧肉,只是要注意“循序渐进”。比如术后初期先少吃油炸食品,从瘦肉、鸡蛋羹等低脂食物开始,慢慢增加油脂摄入,给身体适应的时间。只有少数消化能力本身较弱的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整,但几乎没人会因为切了胆囊就“没法正常吃饭”。

误区二:胆囊结石没症状,就不用做手术

“我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但平时不痛不痒,是不是可以不用管?”这是患者问得第二多的问题。但作为医生,我们更担心那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否需要手术,不能只看“疼不疼”。如果结石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手术。因为这些结石就像“定时炸弹”:一方面,结石长期摩擦胆囊壁,会增加胆囊癌的风险(虽然概率不高,但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晚期生存率很低);另一方面,结石可能突然卡在胆囊颈部,引发急性胆囊炎,甚至掉进胆管里,导致胆管梗阻、胰腺炎,这些急症发作时,不仅疼痛剧烈,治疗起来也比常规手术复杂。

去年我们收治过一位50岁的患者,体检发现胆囊结石10年,一直没症状,直到某天突然剧烈腹痛,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胆囊穿孔,差点危及生命。所以,对于胆囊结石,“没症状”不代表“没风险”,是否手术,最好让医生结合结石大小、胆囊功能等综合判断,别等到急症发作才后悔。

误区三:保胆取石比切胆囊更好,“能保就保”

现在很多人觉得“器官越全越好”,宁愿选择“保胆取石”,也不愿切除胆囊。但从医学角度来说,“保胆取石”并非适合所有人,更不是“优于切胆囊”的选择。

首先,“保胆取石”有严格的适应证,比如结石数量少、胆囊壁薄、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而且术后结石复发率很高,有数据显示,术后5年复发率能达到30%以上,到时候可能还要再做一次手术。其次,如果胆囊本身已经失去功能(比如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强行保胆反而没用,就像留着一个“没用的空壳”,还可能继续引发问题。

其实,胆囊只是一个“胆汁储存器”,不是人体必需的器官,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直接进入肠道,不会影响整体消化功能。而“切胆囊”手术已经非常成熟,现在95%以上都是腹腔镜微创手术,伤口只有3-4个小孔,术后1-2天就能出院,恢复很快。所以,与其冒着“结石复发”的风险保胆,不如在适合的情况下彻底切除胆囊,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结语

胆囊手术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于是否保留器官”。如果医生建议切胆囊,往往是综合评估后认为“切除利大于弊”。至于术后消化,只要做好初期的饮食调整,绝大多数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与其被谣言和误区困扰,不如多和医生沟通,根据自己的病情做最适合的选择——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前提。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