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室内,一场持续10小时的高难度“心脏重建战”圆满收官。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杨思远带领团队,为一名同时罹患“冠心病三支病变、巨大左室室壁瘤、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术)+左室室壁瘤切除术+二尖瓣置换术+心包剥脱术”。
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度过危险期,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为复杂危重心脏病治疗再添成功案例。
手术当日,杨思远带领团队在体外循环团队、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按预定方案分步实施手术:
“拆弹”——切除巨大室壁瘤,重建左心室。打开心脏后,清晰看到左室室壁瘤,瘤体内布满机化血栓。专家们小心清除血栓,精准切除病变的室壁瘤组织,再重建左心室壁,恢复心脏正常的几何形态,从根本上解决泵血功能障碍和血栓风险。
“搭桥”——疏通心肌“生命线”。团队选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作为“血管桥”,分别解剖出狭窄严重的回旋支、中间支、对角支及前降支远端血管,并成功为缺血心肌搭建3条“新供血通道”,彻底改善心肌供血。
“换瓣”——修复心脏“阀门”。针对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团队切除病变瓣膜,精准植入人工生物瓣膜,确保瓣膜开合功能正常,有效阻止血液反流,减轻左心负荷。
“剥脱”——解除心包束缚。通过心包剥脱术去除增厚、粘连的心包组织,改善心脏舒张功能,为术后心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整个手术历时 10 小时。当患者心脏在体外循环支持下成功复跳,且跳动有力时,手术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
术后,患者被转入心脏大血管外科ICU,在医护团队的24小时精细化监护与治疗下,平稳度过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后,复查心脏彩超显示:人工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瓣周漏;各房室腔内径恢复至正常范围;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厚度正常;左室射血分数已提升至49%,接近正常水平,手术效果远超预期。
(本报记者 马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