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皮肤娇嫩,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比较敏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患上各种皮肤病,如果家长能及早发现并护理好,很多皮肤病是可以预防的。例如,尿布疹在护理上要保持皮肤干爽清洁,而湿疹的护理则相反,在保持皮肤清洁的同时,需要做好皮肤的保湿。为了避免踩坑,我们列举出一些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让宝爸宝妈们了解一下。
尿布疹
俗称“红屁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尿片更换不及时或清洗不干净,宝宝长时间接触不洁尿片所致,主要发生在宝宝肛周及接触尿片遮盖部位,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有时伴有红斑或丘疹,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出现糜烂、渗液,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出现脓疱或溃疡。
护理方法: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及外阴部皮肤干爽清洁。换尿布时先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湿纸巾擦拭皮肤,减少皮肤刺激。清洗后,擦干皮肤并使用护臀霜可有效预防尿布疹。如皮损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湿疹
又称“奶藓”,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等特点。好发于头面部、臀部及四肢屈侧,头面部多见于脸颊及前额,常表现为在干燥发红的皮肤上,出现密集丘疹,可形成水疱,常伴有渗液及瘙痒。湿疹的症状可能会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有时可能会持续到儿童期。
护理方法: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湿疹的程度。维持适宜的居室温、湿度,保持皮肤清洁。远离明确的过敏原。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清洁用品,涂抹保湿霜进行保湿,在婴儿皮肤干燥、瘙痒时,可适当增加使用频率。避免抓挠,防止感染。有继发感染或湿疹严重者需到医院就诊。
脂溢性皮炎
又称脂溢性湿疹,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以头皮、眉弓、耳后、皮肤皱褶部位、躯干部的湿疹,常出现在生后的2-10周。表现为有红斑、油腻性鳞屑及油痂的症状,以及色素沉着减少的鳞状斑块。这种皮疹痒感不强,但头皮上层结痂,如果不及时清理,易继发感染。
护理方法:切勿强行剥离或搔抓脂溢性皮炎的病灶,避免引起感染。母乳喂养的妈妈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避免摄入过多油脂,以减少引发皮疹的可能性。清洗结痂是护理的重点,家长可用植物油、白凡士林、矿物油或婴儿油涂抹于痂皮上,约1小时左右,待痂皮软化后,用棉签棒轻轻把痂皮清理掉,然后再洗头。清洁头皮时动作要轻柔,切勿擦伤皮肤。当出现皮肤感染时,需及时就医。
脓疱病
又称为新生儿脓疱疮,是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明显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细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疹多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腹股沟等处。本病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自身接触感染和相互传播,甚至并发败血症、脑炎、肺炎、肾脏疾病等而造成死亡。
护理方法:如只有散发脓疱疹,可以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脓疱及周围皮肤,然后用酒精棉签将脓疱擦破或用消毒针头挑破,排出脓液,之后涂上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局部应用。对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应适当暴露患处,保持感染部位皮肤干燥清洁。疱液具有感染性,避免宝宝抓挠患处,防止感染扩散。避免衣物混洗,防止交叉感染。如患儿出现发热或多处部位的感染,需及时就医,全身抗感染治疗。
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也叫风团。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可见于全身各处皮肤,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大部分患者找不到原因,大多数病因与过敏相关。
护理方法:室温不宜过高,避免扬尘。家里最好不养宠物。母乳喂养的妈妈应该科学搭配膳食,少吃虾蟹及辛辣刺激的食物。接触宝宝前后要洗手。洗澡时应选择中性洗浴液,减少皮肤刺激。接触宝宝皮肤的衣物和被褥应选择柔软的棉质品。尽量不让宝宝抓挠皮肤,避免继发感染。有明确过敏原的,尽量让宝宝远离过敏原。轻症一般不需治疗,但如宝宝伴有精神差、发热、呼吸困难、腹痛及尿少等情况,需及时就诊。反复出现的荨麻疹最好找出过敏原,可在医院做过敏原检测。
(桂林银海医院 凌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