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或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里的老人刚放下东西就找不到,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甚至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人老了记性差”的正常现象,没太当回事。但实际上,这些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出的早期信号。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不是简单的“老糊涂”,会逐渐侵蚀患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最终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一旦等到症状严重了才被发现,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患者和家庭都会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学会识别它们,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知识。
早期最容易被忽略的5个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蔽,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从而被忽略。下面这5个信号,大家一定要重点关注:
1. 记忆力减退,尤其“近事忘”
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最常见的信号之一。患者对于刚发生不久的事情会很快忘记,比如刚吃过午饭,转头就想不起来吃了什么;刚把钥匙放在门口的柜子上,过一会儿就到处找钥匙。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对几十年前的往事却记得比较清楚,比如年轻时的工作经历、过去的邻里琐事等。
2. 搞不清时间和地点
患者在时间和空间的判断上会出现问题。比如出门后,明明是经常走的路,却突然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甚至不知道自己当下身处何地,在熟悉的家里也可能会问“这是哪里”。
3. 日常小事做起来变困难
以前能熟练完成的日常小事,现在做起来却变得费劲。比如不会用电视遥控器,对着按键研究半天也不知道怎么打开。这些变化可能一开始不明显,但会逐渐加重。
4. 语言表达“卡壳”
在语言沟通方面,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卡壳”现象。想说某个东西,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另外,当别人说话时,他们理解起来也变得困难,跟不上对方的思路,需要反复解释才能明白大概意思。
5. 情绪和性格变“反常”
患者的情绪和性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以前判若两人。原本温和开朗的人,可能会变得容易生气、暴躁,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有的会变得多疑,总是怀疑家人藏了自己的东西,怀疑别人想害自己;还有的会出现焦虑情绪,坐立不安。
出现这些信号,该怎么做?
当发现家里老人出现上述这些信号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1.别自我安慰“老了都这样”
不少人认为“年纪大了记性差、做事慢正常”,从而忽视早期信号。但正常衰老变化缓慢轻微,不影响生活,稍加提醒能记起;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会逐渐加重,明显影响生活,发现异常别拖延,需重视。
2.及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
发现可疑信号,要尽快带老人就医,可挂神经内科或老年医学科。医生会通过记忆力测试、认知评估及脑部CT、MRI等检查诊断。早诊断早干预,对延缓病情至关重要。
3.家人多陪伴、多观察
家人应多陪伴老人,通过聊天、做家务、散步等相处方式,留意其做事效率、言语对错、情绪波动等变化,这些是发现老人异常的关键,能及时察觉问题。
这些误区要避开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不少人因认知不足陷入误区,影响应对:
误区1:认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不用管”。
这是错误的,正常衰老的记忆力下降不会影响生活,而阿尔茨海默病会逐渐恶化至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干预能有效减缓进程,绝不能放任不管。
误区2:觉得“吃保健品能治好”。
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可治愈该病,商家宣传的相关产品多无科学依据,盲目服用不仅浪费钱,还可能耽误正规治疗,甚至因副作用伤害老人身体,务必遵医嘱治疗,勿轻信保健品。
误区3:以为“确诊后就没希望了”。
虽该病无法根治,但早期通过规范药物治疗、认知训练及科学照护,能帮助患者保持生活能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家庭照护压力,并非确诊即绝望。
总结:早发现=早干预=好生活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记住“近事忘、认不清、做不了、说不清、情绪变”这几个关键点,多关注家里老人的状态,就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发现异常后,及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避开认知误区,进行科学干预,才能让老人在病程中少受痛苦,让家庭的照护压力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