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法来救命 - 数字报刊系统 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法来救命 无痛技术,让你从此不再“畏”镜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很重要 婴儿湿疹反复长 衣物选择有讲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法来救命

作者:柳州市柳城县中医医院 杨敏


无论是聚餐时的欢声笑语中,还是孩子吃零食时嬉戏的瞬间,都有可能发生食物或其他异物阻塞呼吸道的情况。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异物卡喉导致窒息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占比较高。面对这种紧急状况,黄金抢救时间仅有短短 4-6 分钟,一旦错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而海姆立克急救法,正是应对这种危机的 “救命神技”。

异物卡喉:隐匿的“生命杀手”

异物卡喉是指食物或其他小物件误入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呼吸通道,导致人体无法正常呼吸。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异物卡喉导致窒息死亡的案例超过3000例,其中儿童占比高达60%~70%。

为何异物卡喉如此危险?

人体呼吸与吞咽共用一条通道(咽喉),但二者由“会厌软骨”这个“开关”控制:吞咽时,会厌盖住气管,食物进入食道;呼吸时,会厌打开,空气进入气管。若进食时说话、大笑或跑跳,会厌可能来不及关闭,导致食物“跑错路”卡入气管,引发窒息。

常见“肇事者”

儿童:果冻、坚果、硬币、玩具零件等。

成人:鱼刺、鸡骨、大块肉、饭团等。

老年人:因吞咽功能退化,易被药物胶囊、馒头等噎住。

快速识别:抓住“黄金4分钟”

异物卡喉的典型表现为“V”字手势(双手卡住脖子)、面色青紫、无法说话或呼吸,严重时甚至意识丧失。若未及时处理,大脑缺氧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

紧急判断口诀:
“三不能+两凸起”

不能咳嗽、不能发声、不能呼吸

锁骨上窝或肋间隙凹陷(吸气时)

嘴唇发紫、指甲发白

误区提醒:

盲目拍背:可能让异物更深嵌入气道。

喝水冲咽:液体可能加重窒息,尤其对黏性食物(如年糕)无效。

手指抠挖:易损伤咽喉,且可能推深异物。

海姆立克法:分龄操作指南

海姆立克法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于1974年发明,其原理是通过冲击腹部,使膈肌上抬,胸腔压力骤增,从而将异物“挤”出气道。操作需根据受害者年龄和意识状态调整。

1. 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意识清醒)

步骤:

施救者站在患者后面,脚呈弓步状,前脚置于患者双脚间。

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对准患者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部,具体在肚脐上两横指处。

用左手将病人背部轻轻推向前,使病人处于前倾位,头部略低,嘴要张开,有利于呼吸道异物被排出。

另一手置于拳头上并握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其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

2. 1岁以下婴儿(意识清醒)

婴儿气道较窄,需采用“拍背压胸法”:

拍背:将婴儿面朝下,一手置于婴儿颈背部,另一手置于婴儿颈胸部。先将婴儿趴在大人前臂,倚靠在操作者的大腿上,头部稍向下前倾,在其背部两肩胛骨间拍背5次,依患者年纪决定力量的大小。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吐出。

3. 意识不清者(无论年龄)

摆正体位:将受害者平躺于硬质地面,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可见异物。

开始心肺复苏(CPR):若异物未排出且无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30次)和人工呼吸(2次),每2分钟检查一次口腔。

特殊情况:

孕妇或肥胖者:无法环抱腹部时,可改为胸骨下半段部分(双手重叠,快速按压)。

自救:若独自一人被卡,可弯腰靠在固定物体(如椅背)上,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预防胜于急救:日常防护要点

儿童:避免喂食整颗坚果、果冻;玩具选择大于口腔的部件;培养“安静进食”习惯。

老人:食物切小块、煮软烂;服药时选择冲剂或小粒胶囊;避免躺着进食。

所有人:进食时避免大笑、说话或奔跑;饮酒后意识模糊时慎食固体食物。

科学认知:海姆立克法的局限性

海姆立克法并非万能,需注意:

对鱼刺卡喉无效(需就医用镊子取出)。

频繁使用可能导致内脏损伤(如脾破裂),仅在窒息时使用。

操作后仍需就医检查,确认异物完全排出。

结语

异物卡喉虽突发且危险,但通过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关键时刻的“生命守护者”。急救不仅仅是专业医护人员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不仅自己掌握这项技能,也教会身边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有爱的社会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