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骑车是许多人常用的出行方式,既环保又便捷。然而,意外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一个急刹车、路面的小颠簸,都可能让人失去平衡摔倒。在摔倒的瞬间,大多数人会本能地用手撑地,试图保护身体其他部位。但这一看似自然的反应,却可能给手腕带来严重伤害——腕舟骨骨折。今天,咱们就来聊这个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拖延治疗的腕部问题。
腕舟骨:手腕的“小关键”
腕舟骨,藏在手腕复杂结构之中,形状独特,像一艘小船,位于腕部桡侧,连接着桡骨和其余腕骨。它虽体积不大,作用却至关重要。在手腕的各种活动中,如屈伸、旋转、抓握等,腕舟骨都参与其中,维持着腕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旦它受伤骨折,手腕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骑车摔倒,为何腕舟骨容易“中招”
骑车摔倒时,手撑地这个动作,会让力量集中传递到腕部。腕舟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恰好处于受力点上。当力量超过它的承受极限,骨折就可能发生。尤其是年轻人,骨骼相对较硬,摔倒时冲击力大,腕舟骨骨折的风险更高。而且,很多人摔倒后,觉得手腕只是轻微疼痛、肿胀,没有太在意,这就容易导致病情延误。
腕舟骨骨折的症状与识别
腕舟骨骨折初期,症状可能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扭伤,从而延误治疗。典型的症状包括:
疼痛:手腕桡侧(大拇指侧)疼痛,尤其是在做握拳、旋转手腕等动作时加剧。
肿胀:受伤部位可能出现轻微至中度肿胀。
压痛:在腕舟骨所在区域(即鼻烟窝处,位于拇指根部与腕横纹之间的小凹陷)有明显的压痛感。
活动受限:手腕活动范围减小,尤其是背伸和桡偏动作受限。
握力下降:由于疼痛和不稳定,患者可能会感觉握力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腕舟骨骨折都会立即出现严重肿胀或畸形,因此,对于有骑车摔倒手撑地史且出现上述症状者,应高度怀疑腕舟骨骨折的可能。
及时诊断与治疗
一旦怀疑发生了腕舟骨骨折,一定要及时就医。那么,医生是如何诊断腕舟骨骨折的呢?
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和症状表现,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按压腕舟骨部位,观察是否有压痛、肿胀等情况。接下来,通常会进行 X 线检查,这是诊断腕舟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腕舟骨的特殊解剖结构,有些细微的骨折在早期 X 线片上可能难以显示出来。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而MRI检查则能够早期发现骨髓水肿等细微的损伤,有助于明确诊断。
确诊为腕舟骨骨折后,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对于没有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即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腕关节。固定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6-12周,具体时间要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来确定。在固定期间,患者要注意保持腕关节的稳定,避免过度活动,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通过 X 线等检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
如果骨折断端有明显的移位,或者是不稳定型骨折,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骨折断端复位并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医生会在腕部做一个小切口,将骨折复位后,用螺钉或克氏针等内固定材料将其固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微创手术方法也逐渐应用于腕舟骨骨折的治疗,这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康复锻炼,助力手腕恢复
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锻炼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骨折愈合的早期,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指活动,如握拳、伸指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手腕的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可以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练习,以及使用橡皮筋等工具进行抗阻训练,增强手腕肌肉的力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端再次受伤。
总之,骑车摔倒手撑地后,腕舟骨骨折不容小觑。了解它的症状、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康复,才能让手腕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