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它能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与储存,帮助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是许多患者管理病情的重要保障。但胰岛素同时被界定为高危药品,核心原因在于其使用精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剂量偏差、储存不当或操作失误,极易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低血糖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高血糖则可能引发口渴、多尿、乏力等表现,若长期失控或急性升高,还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掌握胰岛素的安全使用知识,对每一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及家属而言,都是守护健康的必要前提。
正确储存胰岛素,确保药效不失效
胰岛素的药效受储存条件影响极大,需严格区分未开封与已开封两种场景规范操作。未开封的胰岛素需置于 2-8℃的冰箱冷藏室保存,存放时需远离冰箱门(避免开关门导致温度波动)和冷冻室(冷冻会使胰岛素变性失效),且严禁反复从冰箱取出后放回,以防破坏其化学稳定性。使用前需仔细核对药品包装上的保质期,超过保质期的胰岛素不得使用。已开封的胰岛素无需继续冷藏,可在室温(不超过 25-30℃,具体以药品说明书为准)下存放,且开封后使用期限固定为 28 天,即便剩余药液较多,超过 28 天也需丢弃,避免药效下降或污染风险。储存已开封胰岛素时,需避开阳光直射,远离暖气、电脑、微波炉等热源,防止高温导致药效受损。
规范使用胰岛素,细节操作别忽视
规范操作是胰岛素安全使用的核心,主要涵盖注射前准备、注射过程与剂量控制三个关键环节。注射前,先需核对胰岛素类型,明确是短效、长效还是预混胰岛素,避免因拿错类型影响治疗效果。接着选择注射部位,推荐腹部(吸收速度最快且稳定)、大腿外侧、上臂外侧,每次注射需轮换部位,避开以往注射点,防止局部脂肪增生影响胰岛素吸收。
注射工具方面,胰岛素笔或注射器需正确安装,针头必须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会增加感染风险并影响剂量准确性。注射时,先用75%酒精棉片擦拭注射部位皮肤,待酒精完全干燥后再进针,不建议使用碘伏(可能影响胰岛素稳定性)。注射角度需根据针头长度与患者体型调整,4mm 短针头可垂直注射,较长针头则需倾斜注射,避免刺入肌肉层。
注射后拔针时,用干净棉签按压注射部位1-2分钟,不揉搓,随后妥善收纳胰岛素笔。剂量控制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医嘱设定剂量,不可根据自我感觉自行增减,若需调整剂量,需提前咨询医生或药师,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密切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血糖监测是了解胰岛素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监测频率。初次使用胰岛素、调整剂量或血糖控制不稳定时,每天需监测3-4次,监测时间可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控制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但仍需定期监测。每次监测后,需记录血糖值、测量时间,同时标注当天饮食(如主食摄入量、是否进食甜食)、运动情况(如运动时长、强度)及身体不适症状(如是否头晕、乏力),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精准判断血糖波动原因,优化治疗方案。当监测发现血糖异常时,需明确判断标准:血糖<3.9mmol/L 为低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高血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联系医生,采取针对性措施。
警惕不良反应,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使用胰岛素期间,需警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应急处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与局部反应。低血糖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此时需立即补充15g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3块方糖),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血糖未回升,可再次补充,若症状未缓解,需及时就医。
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瘙痒,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即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就医检查。严重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需高度警惕: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可能为严重低血糖),或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可能为酮症酸中毒),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不可拖延。
结尾
胰岛素虽为高危药品,但只要严格遵循规范,做好储存、使用、监测与应急处理,就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风险。希望每一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都能重视安全使用知识,将规范操作融入日常,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病情,守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