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调理失眠有妙方 - 数字报刊系统 重症病房里,镇痛镇静为何如此重要 孩子害怕秋千,可能是感统失调的信号 中医调理失眠有妙方 DIP付费下,医院为何要“精打细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调理失眠有妙方

作者: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中医内科 刘成云


“数羊数到天亮,越想睡越清醒”——失眠带来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长期依赖安眠药可能产生依赖或副作用,而中医调理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自然方法改善睡眠,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本文带你了解中医眼中的失眠根源,以及实用的调理方案。

中医看失眠:不止“睡不着”那么简单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核心是“阴阳失衡”。正常情况下,夜晚阳气入里、阴气在外,人能安睡;若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入睡难、易醒、早醒等问题。而导致失衡的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肝气郁结:压力大、情绪焦虑的人易出现,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还可能伴随胸胁胀痛、口苦。

心脾两虚:长期劳累、思虑过度者常见,症状为睡浅易醒、醒后乏力,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

阴虚火旺:体质偏热或更年期人群易出现,表现为心烦失眠、手脚心热、夜间盗汗。

痰热内扰:饮食油腻、消化不良者可能出现,多为睡不安稳、多梦,还会有胸闷、痰多、口苦等症状。

中医调理失眠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的“症结”,而非简单用“安神药”。

辨证施“调”:4类失眠的针对性方案

肝气郁结型:疏肝解郁,让情绪“松绑”

这类失眠多与情绪相关,调理重点是疏肝气、解焦虑。

食疗方:玫瑰花茶(玫瑰花5g、合欢花3g,开水冲泡),玫瑰花疏肝解郁,合欢花安神助眠,适合白天压力大、睡前思绪多的人。

穴位按揉:每晚睡前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用拇指按压3-5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可疏解肝气。

 

心脾两虚型:补心健脾,给身体“充电”

长期劳累导致气血不足,需从补养入手。

食疗方:酸枣仁莲子粥(酸枣仁15g、莲子10g、小米50g煮粥),酸枣仁补心安神,莲子健脾,适合睡浅易醒、乏力的人,晚餐后1小时服用。

艾灸调理:每周2-3次艾灸“足三里”(膝盖下3寸)和“三阴交”(内踝上3寸),每次10分钟,温补脾阳、促进气血生成(阴虚火旺者慎用艾灸)。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给身体“降温”

食疗方:百合银耳羹(百合20g、银耳10g、麦冬5g,煮烂后加少量冰糖),百合清心安神,麦冬滋阴降火,适合心烦失眠、盗汗者,晚餐后服用。

穴位按揉: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和“太溪穴”(内踝与跟腱间凹陷处),每个穴位3分钟,滋补肾阴、降虚火。

痰热内扰型:化痰清热,让身体“清爽”

饮食不节导致“痰湿”堆积,需先调理肠胃。

食疗方:陈皮茯苓茶(陈皮5g、茯苓10g,煮水代茶),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适合睡不安稳、胸闷痰多者,白天饮用。

穴位按揉:按揉“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每次5分钟,化痰效果显著;配合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缓解胸闷。

 

通用“助眠术”:中医的“睡眠仪式感”

除了辨证调理,中医还强调通过生活习惯营造“安睡环境”,适合各类失眠人群:

“子午觉”养阴: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段,晚上23点前入睡,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有助于养阴安神。

“静卧调息”法:躺下后闭目,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用鼻缓慢吸气4秒,再用嘴呼气6秒,重复10次,可引导心神归于平静(避免刻意“逼自己睡”,专注呼吸即可)。

“避扰”原则:睡前不看紧张刺激的影视或书籍,不讨论烦心事;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被子选择透气材质。

 

 

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中医调理适合轻中度失眠(每周失眠<3次,未影响白天生活),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结合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如甲亢、抑郁症等):

连续2周以上每天睡眠时间<4小时;

失眠伴随严重焦虑、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

出现心悸、头痛、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

中医调理失眠的核心是“回归平衡”——通过改善体质、调整习惯,让身体自然进入“该睡就睡”的状态。它可能不像安眠药那样“立竿见影”,但坚持辨证调理,不仅能改善睡眠,还能让身体整体状态更和谐。记住,好睡眠不是“求”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