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各种精密仪器日夜运转,医护人员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我们看到那些身上连接着各种管子、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的患者时,可能会疑惑:医生为何要对他们进行镇痛镇静治疗?这并非简单地让患者 “睡过去”,而是重症救治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背后蕴含着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把控和对机体的全面保护。
重症患者面临的双重挑战:疼痛与应激
重症患者往往承受着多重痛苦。严重的创伤、大手术的切口、气管插管的刺激、各种管路的置入,都会让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同时,陌生的环境、对病情的恐惧、睡眠的剥夺,又会使他们陷入极度的焦虑和躁动。
这种疼痛和应激反应并非单纯的主观感受,而是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疼痛会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疼痛还会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加速分解代谢,导致机体消耗增加,不利于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
而焦虑、躁动等情绪反应则会让患者试图拔除身上的管路,如气管插管、静脉导管、尿管等。这不仅会破坏治疗的连续性,还可能造成新的损伤,比如气管插管被拔除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加重,需要再次插管,增加感染的风险;静脉导管被拔除则会影响药物的输注和营养的供给。
镇痛镇静:为治疗创造基础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镇痛镇静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合理的镇痛镇静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缓解他们的焦虑、躁动情绪,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当患者不再因疼痛和躁动而挣扎时,就能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为机体的恢复保存体力。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镇痛镇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重症治疗中,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一系列有创操作和治疗。如果患者处于躁动状态,不仅会影响这些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因为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导致管路脱落、操作失败等情况。而通过镇痛镇静,让患者保持安静、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保护器官功能:镇痛镇静的深层价值
镇痛镇静对患者的器官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持续的疼痛和应激反应会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状态,使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呼吸功能方面,疼痛会导致患者呼吸浅快,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容易引起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适当的镇静可以降低呼吸肌的氧耗,改善呼吸功能。在循环系统方面,有效的镇痛镇静能够稳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是刚需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镇痛镇静更是不可或缺。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常用的生命支持手段,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本身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容易引发人机对抗——即患者的自主呼吸与呼吸机的送气不同步。
这种对抗会增加呼吸肌的疲劳,提高气道压力,影响通气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气压伤等严重并发症。通过镇痛镇静治疗,可以使患者的呼吸与呼吸机更好地协调,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的效率,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精准调控:避免过度镇静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病房中的镇痛镇静并非盲目地让患者 “沉睡”,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调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评分、躁动程度、生命体征等指标,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既要达到理想的镇痛镇静效果,又要避免过度镇静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感染风险、影响胃肠功能等。
总之,在重症病房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镇痛镇静是一项贯穿于患者治疗全过程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各项治疗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保护患者的器官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每一次镇痛镇静方案的调整,都是医护人员基于对患者病情的深刻理解和对治疗效果的精准追求,目的是让重症患者在与疾病的抗争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保护,为他们赢得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