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症,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输送血液以满足全身器官代谢需求。当这类患者需接受手术时,麻醉成为诊疗关键挑战 —— 麻醉会暂时影响呼吸与循环系统,而心衰患者心脏本就脆弱,麻醉操作的微小偏差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心衰患者麻醉特殊性,明确术前、术中、术后配合要点,对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将以通俗严谨的语言,科普相关知识,助力患者及家属更好配合医疗工作。
为何心衰患者麻醉 “差一点都不行”
心衰核心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全身供血不足与体液潴留。麻醉需用药物抑制中枢神经以实现术中无痛无意识,但会影响呼吸(可能需呼吸机辅助)与循环(药物易致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进而干扰血压心率)。
健康人心脏有代偿能力,可应对麻醉带来的暂时变化;但心衰患者心脏代偿能力已严重受损,麻醉对循环系统的轻微影响都可能打破身体平衡。比如麻醉后血压轻微下降,会进一步减少心衰患者心脏供血,加重心肌缺血;心率异常波动则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因此,心衰患者麻醉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次药物剂量调整都必须精准,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大众了解这些,能更清晰认识到配合医护的重要性。
术前:患者和家属需提前配合的 “准备调整”
术前准备需医疗团队、患者、家属协同,是麻醉安全关键。医疗团队通过心脏超声明确心脏结构与泵血状态,抽血检测脑钠肽等标志物,判断心衰严重程度与麻醉风险等级,据此确定麻醉方案(含药物选择、术中监测)。
患者需主动反馈健康状况:告知过往用药(尤其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心衰药物,不可自行停药调量,需遵医嘱定术前用药方案)、过敏史(含药物、食物,曾对麻醉药过敏需重点说明)及近期不适(如气短、胸闷、下肢水肿加重),助力医生判断心功能。
家属需提醒患者遵术前禁食禁水要求(通常 6-8 小时禁食、2 小时禁水,防麻醉时呕吐误吸),并协助整理用药清单(含药物名、剂量、服用频率),避免信息遗漏影响麻醉方案。
术中:在 “保麻醉” 和 “护心脏” 间找平衡
术中,麻醉医生核心任务是在保证麻醉效果、满足手术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心脏功能,需通过实时监测与精细调整实现。
药物选择上,优先用对心脏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 这类药物经临床验证,常规剂量下对心肌收缩力、血管张力影响弱,可减轻心脏负担;且剂量需按患者体重、心衰严重程度、手术类型精准计算,严控误差,兼顾麻醉效果与心脏保护。
生命体征监测与调整是关键:医生用专业仪器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指标(直接反映循环与呼吸功能),指标异常时立即干预 —— 血压过低则静脉输升压药以维持器官供血,心率过快则用药物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全程不间断监测以快速处理问题。
液体输注控制也重要:心衰患者心脏排液能力弱,输液过多过快易致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急性心衰。因此医生会按术中出血、尿量、生命体征,精确计算输液量与速度,既满足身体需求,又不超心脏代偿能力,维持循环稳定。
术后:这些 “恢复调整” 同样关键
术后患者心脏功能仍脆弱,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康复,需患者与家属密切配合。
患者要严格遵护士指导活动:术后早期,配合护士缓慢翻身、定时换体位,促进肺部循环、减少肺部并发症;身体允许时,按指导适当咳嗽,助排肺部痰液、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需关注自身感受,若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不适,立即按呼叫器通知医护,避免延误病情。
家属需做好两点配合:一是不自行给患者喂水喂饭,术后患者肠胃功能需恢复,进食进水需经医生评估确认无禁忌后,在医护指导下逐步恢复;二是配合记录患者尿量,尿量是反映心脏功能与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医生可据此判断是否有体液潴留或血容量不足,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保障心脏稳定。
综上所述,心衰患者麻醉术前评估配合、术中监测调整、术后观察护理,缺一不可。患者及家属需记 “术前不隐瞒、术中靠信任、术后勤观察”,与医疗团队紧密协作,方能最大降风险,为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护航,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