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肠绞痛宝宝的科学护理小技巧 - 数字报刊系统 过敏药不良反应上报:及时守护敏感人群 肠绞痛宝宝的科学护理小技巧 儿童慢性咳嗽,过敏是幕后“黑手” 血透患者必知:钾磷摄入的隐形陷阱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肠绞痛宝宝的科学护理小技巧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莫于钰


肠绞痛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多发生于出生后2-4周的婴儿,典型表现为突发性、难以安抚的剧烈哭闹,常伴随面部涨红、四肢蜷曲、腹部胀气等症状。尽管这一现象通常在3-4个月后自然缓解,但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常因缺乏科学方法而陷入焦虑。接下来的文章将从病理机制、症状识别、日常护理及家庭干预四个维度,系统阐述肠绞痛宝宝的科学护理技巧。

肠绞痛的病理机制与诱因解析

肠绞痛本质是肠道平滑肌的阵发性痉挛,其发生与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密切相关。具体诱因包括:

神经调节失衡:新生儿肠道神经系统尚未成熟,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协调性差,易导致肠道蠕动不规则。

喂养方式不当:过度喂养、奶瓶流速过快或哺乳姿势错误,均会导致空气大量吞入,形成胃肠道积气。

过敏与炎症反应:牛奶蛋白过敏或母乳中致敏物质(如牛奶、鸡蛋蛋白)可通过乳汁传递,诱发肠道黏膜水肿与炎症。

肠道菌群紊乱: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稳定,有害菌过度增殖(如大肠杆菌)可产生过量气体,加剧肠道扩张。

环境刺激:温度骤变、强光或噪音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肠道功能。

肠绞痛的典型症状与鉴别要点

肠绞痛有典型“3 - 3 - 3”法则,即每日哭闹≥3小时、每周≥3天、持续≥3周。具体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多在傍晚或夜间发作,哭闹突然且剧烈,持续10分钟到数小时;体态异常,双腿蜷向腹部、双手握拳、面部潮红,排气或排便后症状能短暂缓解;还可能伴随吐奶、腹胀、睡眠障碍,但无发热、便血等器质性病变表现。肠绞痛需与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鉴别。肠套叠是突发剧烈腹痛伴果酱样血便,腹部能摸到腊肠样包块;先天性巨结肠则是长期便秘、腹胀逐渐加重,钡剂灌肠可发现典型狭窄段

日常护理的五大核心策略

喂养优化:减少气体摄入与过敏风险

哺乳姿势调整:母乳喂养时确保婴儿含住乳晕,避免吞咽空气;奶瓶喂养需选择防胀气奶嘴,倾斜45度角使奶液充满奶嘴。

喂养量控制:按需喂养改为定时定量,奶量不超过体重(kg×150ml/日,间隔2-3小时。

过敏原规避:母乳妈妈需暂停牛奶、鸡蛋、坚果等高致敏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尝试部分水解蛋白奶粉。

体位干预:物理缓解肠道压力

体位干预能有效物理缓解宝宝肠道压力。飞机抱时,让婴儿俯卧于前臂,头靠肘弯、下肢自然下垂,持续5 - 10分钟可缓解腹压;襁褓包裹用轻薄棉布裹住婴儿四肢模拟子宫环境,注意别过紧以免影响呼吸;喂奶后让宝宝右侧卧位30分钟,借重力促进胃排空。

物理疗法:促进肠道蠕动与气体排出

物理疗法可助力宝宝肠道蠕动与气体排出。腹部按摩时,先将双手搓热,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宜,每次持续5 - 10分钟;热敷疗法用40℃温水袋裹毛巾敷腹部,别直接接触皮肤,每次10分钟,每日2 - 3次;排气操每日做3次,每次让宝宝双腿屈曲模拟蹬自行车10组。

环境调控:降低神经兴奋性

光线管理:使用暖色调夜灯(≤3000K),避免强光直射。

声音干预:播放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或母亲心跳录音,音量控制在50分贝以下。

触觉安抚:轻拍背部或抚摸额头,配合-法(每秒1次拍打+持续声)。

益生菌补充:调节肠道微生态

补充益生菌可调节宝宝肠道微生态。菌株选择上,优先鼠李糖乳杆菌LGG或双歧杆菌BB-12,每日剂量50 - 100亿CFU;服用时机为餐后30分钟用温水冲服,且要避免和抗生素同服;疗程需连续4 - 8周,症状缓解后逐步减量。

家庭干预的注意事项与误区规避

避免过度干预:过度摇晃或频繁更换护理方式可能加重婴儿焦虑。

警惕病理性腹痛:若出现发热、便血、持续呕吐或体重增长停滞,需立即就医。

心理支持:家长可通过记录哭闹日志、加入互助小组缓解焦虑,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宝宝。

科学认知与长期管理

肠绞痛虽为自限性疾病,但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研究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可使哭闹时间缩短40%-60%。家长需建立观察-记录-调整的动态管理模式,定期评估护理效果。若症状持续至4月龄仍未缓解,需进一步排查乳糖不耐受、胃食管反流等潜在疾病。

总之,肠绞痛的护理本质是等待与陪伴的艺术。通过科学喂养、体位干预、环境调控与益生菌调节,家长可在保障婴儿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其舒适度。需强调的是,肠绞痛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家长的耐心与坚持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