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过敏药不良反应上报:及时守护敏感人群 - 数字报刊系统 过敏药不良反应上报:及时守护敏感人群 肠绞痛宝宝的科学护理小技巧 儿童慢性咳嗽,过敏是幕后“黑手” 血透患者必知:钾磷摄入的隐形陷阱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敏药不良反应上报:及时守护敏感人群

作者:来宾市忻城县大塘中心卫生院 莫柳梅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环境中的“无害物质”产生的过度反应。从春季的花粉到日常的尘螨,从食物中的蛋白质到药物成分,过敏原无处不在。为了缓解打喷嚏、瘙痒、皮疹等痛苦症状,过敏药成为许多人的“救命稻草”。然而,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悄然带来新的健康风险——药物不良反应(ADR)。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及时上报过敏药不良反应,正是构建用药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

过敏药:缓解症状的“双刃剑”

过敏药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过敏反应,但“是药三分毒”的规律同样适用。 

例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虽能快速缓解瘙痒,却容易穿透血脑屏障,导致嗜睡、注意力下降,甚至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虽减少了中枢抑制,但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心脏毒性,表现为心跳异常;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甚至抑制儿童生长发育;而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虽能精准阻断过敏通路,却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引发注射部位红肿疼痛。 

这些不良反应并非“偶然事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复杂,个体基因差异、合并用药、疾病状态等因素,都可能让“安全剂量”变成“危险剂量”。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由于生理机能特殊,对药物的敏感性更高,风险也随之放大。

 

不良反应上报:争分夺秒的“安全警报”

当服用过敏药后出现不适,许多人会选择“忍一忍”或自行停药,却忽略了上报的重要性。事实上,不良反应上报是药物安全监测的“眼睛”——它能帮助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药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推动药品说明书修订、用药指南更新,甚至促使问题药品退市。 

上报的“黄金时间”是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此时,症状与药物的关联性最强,记忆最清晰,上报信息越准确,越能为风险评估提供有力依据。上报主体不仅包括医生、药师,患者和家属的主动反馈同样关键。例如,一位母亲发现孩子服用某抗组胺药后出现异常兴奋(与常规嗜睡反应相反),及时上报后,经调查发现该批次药品可能存在质量波动,最终避免了更多儿童受害。 

上报流程并不复杂。通过医院药师、药品说明书上的联系方式,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官方平台,填写一份包含用药信息、症状描述、时间线等内容的报告表即可。即使是“疑似”不良反应,也值得上报——因为单个案例可能是偶然,但多个相似案例的聚集,往往能揭示真正的风险信号。

 

 

多维度守护:从个体到系统的安全网

守护敏感人群用药安全,需要“个体警惕+系统支持”的双重保障。 

对患者而言,主动监测是第一道防线。 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记录症状变化,尤其是新出现的异常表现(如皮疹、头晕、心悸等);出现不适时,立即联系医生或药师,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例如,一位哮喘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发热,起初以为是感冒,经药师提醒后检查发现是药物引发的隐性感染,及时干预后避免了病情恶化。 

对医疗机构和药师来说,精准用药是核心。 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如检测CYP2D6酶活性,预测抗组胺药代谢速度)、用药教育(发放图文并茂的“不良反应识别卡”)、定期随访等方式,帮助患者规避风险。例如,针对老年过敏患者,药师会建议优先选择不易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组胺药,并叮嘱家属密切观察夜间睡眠状态,以防嗜睡引发跌倒。 

政策与技术的支持则为安全网提供了“骨架”。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企、医疗机构建立ADR监测制度;医保部门通过“安全用药奖励机制”,鼓励患者上报不良反应;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应用于ADR信号挖掘——通过分析海量电子病历,快速识别潜在风险模式,比传统人工监测效率提升数倍。

 

结语:每个人都是用药安全的“守护者”

过敏药不良反应上报,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为他人的安全助力。从患者记录用药细节,到药师严谨审核处方;从医疗机构快速响应,到药企诚信修订说明,每个环节都在为敏感人群筑牢安全防线。未来,技术虽会助力监测,但“及时上报”的意识与行动,仍是守护用药安全的核心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