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会引发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全球发病率与病死率常年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但大众对该病认知普遍不足,往往待感染加重后才就医,错失最佳干预时机。为此,本文将从基础认知、日常预防、重点人群防护及早期识别应对四方面展开科普,帮助大众科学掌握预防方法,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脓毒血症基础认知
脓毒血症指感染引发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系统激活若调控失衡,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造成多器官损伤,严重时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出现循环衰竭、代谢紊乱,病死率显著升高。临床数据显示,全球脓毒血症患者数量庞大,部分幸存者还可能遗留长期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脓毒血症常见感染源头涉及多系统:呼吸系统中,社区与医院获得性肺炎是重要诱因,病原体经呼吸道侵入引发炎症,未及时控制易扩散全身;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尤其老年患者或伴尿路梗阻者,感染上行可诱发该病;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烧伤感染等)因皮肤屏障受损,病原体易通过创面入血;腹腔感染(阑尾炎穿孔、胃肠穿孔致腹膜炎)中,感染灶扩散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日常基础预防措施
做好个人卫生是阻断感染入口、预防脓毒血症的关键环节。手部卫生方面,需严格遵循 “七步洗手法”,即掌心相对揉搓、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拇指在掌中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确保清洁范围覆盖双手所有部位。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后、照顾患者或处理伤口后,必须进行手部清洁,若无法及时洗手,可使用含酒精浓度60%~80% 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屏障器官,其完整性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若出现划伤、擦伤等浅表伤口,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随后用碘附进行局部消毒,必要时使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发生烫伤、烧伤,需第一时间用流动冷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减轻损伤,随后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处理,避免自行涂抹刺激性药物,防止感染加重。
口腔卫生同样不容忽视,口腔内细菌滋生易引发局部感染,严重时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建议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饭后使用温水或漱口水漱口,定期(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避免感染扩散。
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根本手段。饮食方面,应遵循均衡营养原则,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同时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等,为机体免疫细胞合成提供原料;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规律作息对维持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长期熬夜。熬夜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建议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无明显疲劳感为宜。此外,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日常生活中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感染早期识别与应对
感染早期识别可防病情进展为脓毒血症,常见症状有:体温异常(>38.5℃或<36℃,伴寒战);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成人>20 次 / 分钟)、心率加快(成人>100 次 / 分钟);局部疼痛(喉咙痛、腹痛等)、红肿、化脓。
出现上述症状,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抗生素,滥用会致细菌耐药),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接触史及基础病,配合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与部位,接受规范治疗。
结语
脓毒血症虽凶险,但科学的日常预防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无论健康人群还是重点人群,都应重视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掌握早期识别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增强防护意识,共同守护健康,远离疾病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