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气管切开后,患者如何“无声”传递需求 - 数字报刊系统 脚踝扭伤别乱揉,正确护理来应对 气管切开后,患者如何“无声”传递需求 股骨康复,散步的步幅节奏有讲究 脓毒血症凶险,日常预防这样做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管切开后,患者如何“无声”传递需求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赖源远


气管切开术(简称“气切”)是一种在紧急或长期需要呼吸道管理时采用的手术,通过切开颈部气管并插入气管套管,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这一手术在挽救生命、改善呼吸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沟通上的障碍。许多气切患者及其家属都会关心一个问题:气切后,患者如何无声却有效地传递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实际且有效的方法,帮助气切患者打破沟通的“静默之墙”。

 

气切后的沟通挑战

 

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声带被绕过,导致无法像正常人那样通过声带振动发声。此外,气管套管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口腔和咽喉部的正常功能,使得发音变得困难。因此,气切患者在术后往往面临沟通障碍,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情绪上的困扰和社交孤立。

 

实际且有效的无声沟通方法

 

1. 使用需求卡或写字板

 

需求卡:医护人员可以准备图文并茂的需求卡,标注常见需求,如“想喝水”“想翻身”“叫医生”等。患者通过目光注视或手指点选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尤其适用于意识清醒但无法发声的患者。

写字板:若患者书写能力允许,可以使用写字板或液晶写字板,通过书写或绘画简单表达需求。这种方法虽然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但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信息。

 

2. 肢体语言与眼神交流

 

手势:患者可以通过手势来表达需求或情绪。例如,竖起大拇指表示“一切正常”,耸肩表示“不确定”或“无法做到”,模仿面部表情(如皱眉表示疼痛)来辅助表达。

眼神:眼神交流是气切患者重要的沟通方式。眨眼可以表示“是”或“肯定”,用眼睛瞄向特定物体可以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或通过眼神表达情绪(如焦虑、不适)。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学会观察患者的眼神变化,以理解其需求。

 

3. 借助辅助工具

 

尖叫玩具:部分医院使用消毒后的玩具,如“尖叫草莓熊”,患者捏响玩具发出声音,医护人员可快速响应需求。这种方法简单有趣,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呼吸机报警:在必要时,患者可通过深呼吸触发呼吸机报警,吸引医护人员关注。这种方法应谨慎使用,避免频繁触发报警影响医疗秩序。

 

4. 个性化沟通策略

 

建立默契:护士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习惯和需求。通过简短封闭式问题(如“是否需要喝水?”)并观察患者反应,逐渐形成默契。这种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但能够显著提高沟通效率。

色彩沟通法:家庭成员可以发明色彩沟通法,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或卡片代表不同需求。例如,红色表示疼痛,绿色表示饥饿,蓝色表示需要翻身。这种方法简单高效,尤其适用于家庭环境中的沟通。

 

5. 吞咽说话瓣膜辅助发声

 

吞咽说话瓣膜:对于部分有适应症的患者,可以佩戴吞咽说话瓣膜(又称“语音阀”)来辅助发声。这种装置连接在气切套管上,通过调节气流方向,使患者能够利用声带发声。虽然这不是完全无声的沟通方式,但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恢复说话能力的可能。

 

训练与适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无声沟通技巧的掌握对有需要的患者至关重要。

 

其一,保持耐心和信心是关键。无声沟通并非能迅速学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练习,患者需坚定信念,每日坚持训练与实践,才能逐步熟练。

 

其二,要遵循专业指导。专业医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训练,能确保方法正确、安全,避免走弯路。

 

其三,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不可或缺。沟通障碍易引发患者情绪困扰,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支持与理解,助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最后,定期评估与调整也十分重要。患者病情和沟通能力会动态变化,定期评估沟通方法有效性,依需调整,才能让沟通更顺畅。

 

总结与展望

 

气管切开术虽然给患者带来了沟通上的障碍,但通过实际且有效的方法,气切患者完全可以无声却有效地传递需求。使用需求卡、写字板、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辅助工具以及个性化沟通策略等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打破沟通的“静默之墙”。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气切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术后生活,重拾自信与快乐。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气切患者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重新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的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