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体检季过后,门诊总会迎来不少拿着报告紧张询问的人:“医生,我肾脏查出个小肿块,是不是癌啊?”其实大家不用过度恐慌,肾肿瘤并非“绝症”,早期发现并规范处理,很多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清楚肾肿瘤更“青睐”哪些人,提前做好防范。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肾肿瘤的高危人群,以及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肾肿瘤偏爱这7类人,每类都有明确应对法
肾肿瘤的发生不是随机的,以下7类人群要格外注意,每类人群都对应着具体的预防和检查方法,照着做就能降低风险。
(一)5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肾脏超声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细胞的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就像老化的机器容易出现故障一样,肾脏细胞发生异常变化的概率也会升高。临床数据显示,50-70岁是肾肿瘤的高发年龄段,50岁后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具体做法:过了50岁,每年体检时一定要加上“肾脏超声”项目。这个检查没有创伤,不用抽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费用也不高,却能及时发现肾脏上的小肿块,早发现早处理,完全不用担惊受怕。
(二)有肾肿瘤家族史人群:30岁起定期查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得过肾肿瘤,尤其是家族里不止一个人患病,说明可能存在遗传相关的基因变化,你患肾肿瘤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具体做法:从30岁开始,就要定期做肾脏超声检查。每次体检时,主动告诉医生“家里有人得过肾肿瘤”,让医生重点关注你的肾脏情况;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做基因相关的筛查。
(三)长期吸烟人群:尽快戒烟+定期查肾
很多人知道吸烟伤肺,却不知道香烟里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随着血液流到肾脏,长期刺激肾脏细胞,慢慢增加肿瘤风险。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肾肿瘤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倍多。
具体做法:不管烟龄多久,现在戒烟都不晚,戒烟后肾脏受到的伤害会逐渐减轻;即使戒了烟,也要坚持定期做肾脏检查,不能因为戒烟就掉以轻心。
(四)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人群:稳住指标+半年查一次肾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但如果长期控制不好,对肾脏的伤害很大。长期高血压会让肾脏里的血管一直处于“高压状态”,慢慢损伤血管和肾脏组织;长期高血糖则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同样会损害肾脏。时间久了,肾脏细胞癌变的风险就会上升。
具体做法:严格遵医嘱吃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肾脏检查,除了肾脏超声,还要查尿常规,及时发现肾脏早期异常。
(五)长期吃“伤肾药”人群:吃药前先问医生
有些药物长期服用会损伤肾脏,比如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很多人头痛、关节痛时会自己买着吃),还有一些成分不明的“偏方”“保健品”,里面可能含有肾毒性成分,长期吃会增加肾肿瘤风险。
具体做法:不管吃什么药,尤其是需要长期吃的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确认对肾脏安全后再服用;坚决不相信“能治百病”的偏方,身体不舒服先去正规医院,别让偏方伤了肾。
出现这些信号,别拖,赶紧去医院
虽然很多早期肾肿瘤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别耽误病情:
1. 腰痛:不是劳累后的“腰酸背痛”,而是持续的、隐隐的疼痛,或者突然发作的剧烈腰痛,这可能是肾脏出问题的信号;
2. 血尿:尿里带血,可能是淡红色,也可能是肉眼能看到的血丝、血块,出现这种情况要立即就医;
3. 腰上摸到肿块:洗澡或穿衣服时,偶然摸到腰侧有硬邦邦、不疼的肿块,也要及时去医院排查。
记住3个核心动作,预防肾肿瘤很简单
其实预防肾肿瘤不用复杂的方法,记住以下3个核心动作,就能守护肾脏健康:
1. 看“身份”:对照前面的5类高危人群,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高危人群要比普通人更关注肾脏健康,检查频率也要更高;
2. 勤体检:普通人每年做1次肾脏超声即可,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最好半年查1次,早发现才能早处理;
3. 改习惯:戒烟、控制好血压血糖、不乱吃伤肾药、控制体重,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小事,却能大大降低肾肿瘤风险。
最后想跟大家说:肾肿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警惕高危因素,主动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大多都能治好。守护肾脏健康,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