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透析的患者来说,每一次治疗都是与生命的“续约”,但感染风险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威胁健康。感染不仅是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而在这场“防感染战役”中,血管通路(包括导管和动静脉内瘘)的管理是核心防线。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揭开透析感染防控的关键细节。
透析血管通路:感染的“门户”与“防线”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不同类型的通路感染风险差异显著。
临时导管(如颈静脉或股静脉置管)多用于短期透析,因直接穿透皮肤,细菌易从穿刺点侵入,感染风险较高。长期导管(带涤纶套的隧道式导管)虽设计更安全,但若护理不当,隧道内仍可能滋生细菌,引发全身感染。
相比之下,动静脉内瘘(如手腕处的“瘘管”)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形成高速血流的通道。由于皮肤完整、血流速度快,内瘘的感染风险较低,但若穿刺后护理不当(如按压过猛导致血肿),或日常活动中意外损伤皮肤,仍可能为细菌提供可乘之机。
关键结论:导管(尤其是长期导管)是感染高发区,内瘘虽风险低,但需警惕护理疏漏。
导管感染:从操作到日常的“全链条”防控
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需贯穿治疗全程。
1. 操作环节:无菌是底线
每次连接或断开导管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使用含碘消毒剂彻底清洁导管出口及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敷料。患者及家属切勿因“怕麻烦”而要求简化流程,一时疏忽可能埋下感染隐患。
2.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洗澡时用防水敷料或保鲜膜包裹导管,避免进水。若敷料被汗水或渗液浸湿,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更换。
避免牵拉导管:睡觉时勿压导管,穿脱衣物时动作轻柔,防止导管移位或断裂。
观察异常信号:若导管出口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立即就医。
真实案例:一位患者因未及时更换潮湿的敷料,导致导管出口感染,细菌沿导管进入血液,引发高热和休克。经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
内瘘感染:警惕“小伤口”引发大危机
内瘘虽感染风险低,但一旦发生,可能直接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导致通路永久失效。
1. 穿刺后护理:轻柔是关键
透析结束后,需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穿刺点15~30分钟,因人而异。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内瘘震颤”为宜。应教会患者或家属如何判断止血。若按压过猛导致血肿,或未压迫彻底引发皮下渗血,都可能成为细菌的“培养基”。
2. 皮肤保护:远离刺激与损伤
避免在内瘘侧手臂佩戴首饰、手表,防止划伤皮肤。
透析前清洁手臂,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护肤品。
若内瘘周围皮肤瘙痒,切勿用力抓挠,可咨询医生使用温和的止痒药膏。
3. 自我监测:每天“三摸一看”
摸震颤:正常内瘘可触及连续的“震颤感”,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或感染。
摸温度:感染部位皮肤可能发热。
摸疼痛:局部压痛可能是感染早期信号。
看外观:红肿、硬结、渗液需警惕。
紧急处理:若内瘘突然出血,立即用干净纱布压迫止血,并抬高手臂;若怀疑感染,切勿自行涂抹药膏,应尽快联系医生。
环境与免疫力:感染防控的“隐形防线”
除了直接护理血管通路,以下细节同样重要:
透析室环境:正规透析中心会定期消毒空气和物体表面,患者可观察治疗区域是否整洁,床单是否一人一换。
个人卫生:透析前洗澡,修剪指甲,避免指甲缝藏污纳垢;治疗时穿宽松、易穿脱的衣物。
营养支持:蛋白质是修复伤口的“原材料”,透析患者需保证每日摄入足够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同时控制盐分和水分摄入,减轻身体负担。
总结:防感染的“三要三不要”
要时刻牢记: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不给细菌任何可乘之机;每日认真自查血管通路,不放过任何细微异常;保持良好营养,为身体筑牢免疫基石。不要自行处理导管或内瘘的突发状况,以免小问题酿成大祸;不要忽视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可能是感染的强烈信号;更不要因怕麻烦而简化护理流程。透析持久战,需三方携手,点滴守护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