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孕期合并贫血:调整饮食合理补铁 - 数字报刊系统 疯狂的“石头”——泌尿系结石 面对新生儿黄疸别焦虑,家长要避开这些误区 根管治疗疼不疼?这些细节来帮你 孕期合并贫血:调整饮食合理补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孕期合并贫血:调整饮食合理补铁

作者:兴宾区人民医院 李彩山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满含期待与憧憬的奇妙旅程,每一个准妈妈都盼望着新生命的健康降临。然而,孕期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在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健康挑战,孕期贫血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它如同一位悄无声息的“隐形访客”,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母婴的健康。不过,别担心,通过科学调整饮食,合理补铁,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位“不速之客”拒之门外。

贫血:不容小觑的孕期健康隐患

孕期贫血可不只是简单的“脸色苍白”,它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发出的信号。血红蛋白堪称红细胞的“核心成员”,肩负着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的重任。当它的数量减少,孕妇会明显感到疲惫、头晕、心悸、气短,甚至情绪抑郁等症状。而对于胎儿来说,可能因缺氧导致生长迟缓,增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出生后认知能力或免疫力也可能受到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贫血会增加分娩时出血的风险,对产后恢复不利。

贫血类型多样,但孕期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材料”,孕期铁的需要量增加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若孕妇孕前铁储备不足,比如月经量多、长期偏食或素食,或者孕期反应严重、进食量减少,贫血就很容易找上门。其他类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需通过补充特定营养素解决,本文重点聚焦缺铁性贫血。

饮食补铁:安全有效的首要策略

面对贫血,很多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吃药补铁”,但实际上,饮食调整才是基础且安全的策略。铁分为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前者吸收率高,是补铁的“主力军”;后者吸收率低,但合理搭配也能发挥辅助作用。

动物性铁源:高效补铁的优选

红肉(牛肉、羊肉)是补铁的首选。它们不仅铁含量高,还富含蛋白质和锌,能促进铁的吸收。每周吃 2 - 3 次,每次一小块(约手掌大小)即可满足部分需求。

动物肝脏(如猪肝)堪称“补铁明星”,不过要注意适量,每月吃 2 - 3 次,每次不超过一个鸡蛋大小,以免维生素 A 过量。

血制品(鸭血、猪血)则是低热量、高吸收率的“隐藏高手”,煮汤或涮火锅都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性铁源:巧妙搭配提升吸收

深绿叶菜(菠菜、苋菜)、豆类(红豆、黑豆)和坚果(芝麻、腰果)是植物铁的主要来源。但植物中的草酸、植酸会抑制铁吸收,所以烹饪时需进行一些处理。比如菠菜要焯水,豆类需浸泡。

同时,搭配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柑橘、草莓、青椒)能将铁吸收率提升数倍。例如,吃菠菜时挤点柠檬汁,或者用番茄炒鸡蛋配红豆饭。

避开“铁吸收杀手”

茶和咖啡中的鞣酸、高钙食物(如牛奶)会与铁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

因此,补铁餐后 1 - 2 小时内要避免喝茶,铁剂与牛奶需间隔服用。

特殊情况:及时寻求医疗干预

饮食调整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若贫血症状严重,如持续头晕、心悸,或者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医生可能会建议补充铁剂。

铁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的副作用是便秘,可通过多喝水、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火龙果)来缓解。

此外,定期产检时监测血常规,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

日常预防:让补铁成为生活习惯

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未雨绸缪”。

从备孕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增加铁摄入,比如每周吃一次动物肝脏,日常饮食保证红肉和绿叶菜的搭配。

孕期则根据食欲调整策略:若孕吐严重,可选择清淡的铁源,如鸡肝、鸭血;若食欲大增,要避免过量摄入高脂食物,优先选择瘦肉和蔬菜。

补铁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贯穿整个孕期的坚持。想象一下,每一口红肉、每一片菠菜,都在为胎儿的成长输送“氧气燃料”,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健康基础。这种“吃对食物就是爱”的理念,能让准妈妈们更主动地拥抱健康饮食。

结论

怀孕是一场与生命的奇妙对话,贫血只是这场对话中的一个小插曲。通过科学补铁,我们不仅能守护自己的健康,更能为宝宝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从现在开始,让餐桌成为补铁的“战场”,用食物的力量,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