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肾病饮食护理,吃出健康来 - 数字报刊系统 高血压患者必知——降压药与季节的“默契” 青少年预防脊柱侧弯,坐姿调整很关键 肾病饮食护理,吃出健康来 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日常饮食如何巧妙避坑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肾病饮食护理,吃出健康来

作者: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彩茶

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工厂”,每分钟过滤约1升血液,24小时不间断工作。然而,当肾脏功能受损时,饮食中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成为加重病情的“隐形推手”。作为肾内科主管护师,我常被患者问:“到底该怎么吃才能保护肾脏?”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揭开肾病饮食护理的科学面纱。

肾病饮食的四大黄金法则  

肾脏的代谢能力有限,饮食调整的核心是“减轻负担、精准补充”。掌握以下四大原则,相当于为肾脏筑起第一道防护墙。

优质低蛋白:给肾脏“减负”  

蛋白质是身体必需的营养,但代谢产物需通过肾脏排出。肾病患者若摄入过多蛋白质,相当于让超负荷运转的肾脏“加班”。

建议选择鸡蛋清、鱼肉、大豆蛋白等优质蛋白,它们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产生的代谢废物较少。烹饪时,可将肉类切小块焯水,去除部分含氮物质,进一步减轻肾脏压力。

限钠保钾:平衡体内的“盐分天平”  

高盐饮食会直接升高血压,而长期高血压是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元凶”。

日常饮食中,除了减少盐罐的使用,更要警惕酱油、味精、酱菜等“隐形盐”。若出现血钾升高(如手脚麻木、心跳变慢),需避开香蕉、橙子、土豆等高钾食物,可通过焯水、浸泡等方式降低食物中的钾含量。

精准控磷:守护骨骼与血管  

肾脏是调节血磷的“总开关”。当肾功能下降时,磷会在体内堆积,导致皮肤瘙痒、骨痛甚至血管钙化。

动物内脏、坚果、碳酸饮料是磷的“重灾区”,需严格限制。烹饪时,可将肉类切片后用清水煮沸,倒掉汤汁再烹调,能去除30%-50%的磷。

能量与营养的“黄金配比”  

肾病患者易因饮食受限致营养不良,保证热量摄入是关键。

早期可正常饮食,中晚期适当增加碳水比例,选燕麦等低GI食物,防血糖波动加重肾负担。同时,适量补ω-3脂肪酸(如深海鱼),助减轻肾脏炎症。

分阶段饮食管理:不同时期的“定制方案”

肾病的发展像一场“马拉松”,每个阶段的饮食重点各有不同。

早期肾病(1-3期):预防优于治疗  

此时肾脏仍有较强代偿能力,饮食以“保护残余功能”为目标。可尝试“地中海饮食改良版”,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增加深海鱼、新鲜蔬果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若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需同步控制盐、糖摄入。

中晚期肾病(4-5期):纠正代谢紊乱  

此阶段易出现水肿、高钾、高磷等问题,饮食需更精细。例如,水肿患者可采用“低盐+限水”策略,用柠檬片、香草替代盐调味;血磷偏高者可将每日坚果摄入量控制在10克以内,并搭配碳酸钙片(需遵医嘱)结合肠道磷。

透析期:补充与限制并存  

血液透析会丢失部分蛋白质和维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每天1个鸡蛋清+1两瘦肉)。同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腹膜透析患者则需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腹膜功能恶化。

避开三大误区,饮食护理更高效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患者因误解而走了弯路。

误区1:“肾病必须吃素”  

完全素食可能导致蛋白质不足,反而加速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正确做法是“优选蛋白+控制总量”,例如每天吃1个鸡蛋清、1杯牛奶、1两鱼肉,同时用低蛋白主食(如麦淀粉、红薯)替代部分米面。

误区2:“喝水越多越好”  

对于无水肿且尿量正常的患者,适量饮水有助于排出代谢废物;但若已出现少尿、水肿或心衰,盲目多喝水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建议根据尿量调整饮水量,可遵循“前日尿量+500毫升”的简单公式。

误区3:“肾病不能吃豆制品”  

传统观念认为豆制品含磷高,但近年研究证实,大豆蛋白的生物利用率与动物蛋白相近,且富含异黄酮,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肾病患者可适量食用豆腐、豆浆(每日不超过100克),但需避开油炸豆制品(如兰花豆)。

长期管理:让健康饮食成为习惯  

肾病饮食护理不是短期“突击战”,而是需要终身坚持的“持久战”。建议患者准备一个“饮食日记本”,记录每日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定期与医生或营养师沟通调整。

同时,可利用手机APP(如“肾管家”)查询食物营养成分,避免“踩雷”。

结论

一位跟随我管理饮食5年的老患者曾说:“以前,觉得肾病饮食太麻烦。现在才发现,这其实是教会我如何更爱自己的身体。”的确,科学饮食不仅是治疗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今天开始,用每一口食物呵护肾脏,您也能“吃”出健康新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