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高血压患者必知——降压药与季节的“默契” - 数字报刊系统 高血压患者必知——降压药与季节的“默契” 青少年预防脊柱侧弯,坐姿调整很关键 肾病饮食护理,吃出健康来 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日常饮食如何巧妙避坑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血压患者必知——降压药与季节的“默契”

作者:合山市人民医院 莫应宜

当血压开始“看天吃饭”  

张阿姨每年入冬都会犯愁:明明按时吃降压药,血压却像坐过山车,头晕、心慌的症状反反复复。而到了夏天,同样的药量又让她时常感到乏力,甚至差点在菜市场晕倒。

这样的困扰并非个例。许多高血压患者发现,自己的血压似乎会“看天吃饭”,随着季节更替波动明显。这背后,隐藏着人体与自然环境微妙的互动规律,而降压药的调整,正是解开这道“季节谜题”的关键。

季节如何“拨动”血压的琴弦

人体的血压调节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生物钟”,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动校准。

冬季的寒冷是血压的“隐形推手”。当皮肤暴露在低温中,血管会像受到惊吓的蛇一样迅速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才能维持循环。与此同时,寒冷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更多肾上腺素,进一步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夏季则相反,高温让血管舒张,如同松开绷紧的橡皮筋,外周阻力降低。加上出汗增多导致血容量减少,血压自然“顺势而下”。但这种“下降”并非全然有益——若降压药剂量未及时调整,可能引发头晕、眼前发黑甚至跌倒风险。  

更微妙的是,季节变化还会通过影响生活习惯间接干扰血压。冬季人们更倾向高盐饮食、减少运动,而夏季空调房久坐、饮水不足等行为,都可能成为血压波动的“帮凶”。

降压药与季节的“对话”:如何找到平衡点

降压药并非“一成不变”的处方,而是需要与季节“动态对话”的伙伴。  

冬季:给血管“加层保暖衣”  

寒冷天气下,血管收缩风险升高,此时应优先选择能直接对抗血管痉挛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这类药物像给血管内壁铺上一层“防滑垫”,减少寒冷引发的剧烈收缩。对于合并水肿或心衰的患者,可联合小剂量利尿剂,帮助排出多余水分,减轻心脏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血压波动大,切勿因某次测量正常就自行减药。若连续多日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剂量,而非擅自停药。  

夏季:给药物“松松绑”  

高温导致血压自然下降时,降压药需适当“减负”。

若晨起血压持续低于110/70mmHg,或出现乏力、嗜睡等低血压症状,可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将每日一次的长效药改为隔日服用;停用利尿剂或减至最低剂量;增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比例,这类药物在降压同时能保护心肾功能,适合夏季使用。  

春秋过渡期:警惕“假性平稳”  

春秋季气温波动频繁,血压容易“忽高忽低”。此时,切勿因短期正常就放松监测,建议延续冬季的监测频率,直至气温稳定。

若需调整药物,应采用“阶梯式”方法,每周减少原剂量的25%,给身体适应时间,避免血压“断崖式”波动。

季节性血压管理的“三大护身符”

监测:做自己的“血压天气预报员”  

家庭血压监测是调整用药的“指南针”。

建议每日晨起、睡前固定时间测量,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若发现血压连续3天超出目标范围(一般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需记录具体数值并及时复诊。  

生活:与季节“同频共振”  

冬季外出时,可佩戴围巾或高领衣物保护颈部,避免冷风直吹颈动脉窦(血压调节敏感区);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0-22℃,过暖易导致夜间血压升高。

夏季则需注意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含钾果汁(如香蕉汁),防止大量出汗引发低血钾,加重血压波动。  

特殊人群:定制专属“季节方案”  

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冬季起床或如厕时应遵循“3个1分钟”:醒来后躺1分钟、坐起后等1分钟、双腿下垂再等1分钟,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夏季需警惕“双重低风险”——低血糖与低血压症状相似(如出汗、心慌),若同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需加强血糖监测,避免误判。

结语:与季节共舞,而非被季节牵制

血压随季节波动,实则是人体与环境的自然适应。调整降压药并非对抗自然,而是借科学之力助身体更好顺应季节更迭。须知,降压方案无“一劳永逸”之法,但通过定期监测、医患沟通及生活调整,能最大限度降低季节影响。换季调药,是与身体的温柔对话,倾听需求、恰当回应。健康非与自然博弈,而是在变化中觅得平衡的艺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