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失眠用药有讲究 选对药才管用 - 数字报刊系统 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护理妙招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 失眠用药有讲究 选对药才管用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为何会“变大”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用药有讲究 选对药才管用

作者: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蒋微


失眠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则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为了改善睡眠,不少人会选择服用药物,但失眠用药并非简单的 “吃片药就行”,其中有很多讲究。选对药、用对药才能有效改善失眠,反之则可能加重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科普失眠用药的相关知识,让大家科学应对失眠。

 

 

认识失眠的基本情况

 

失眠的常见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后难再入睡、早醒等,这些会导致白天精神差、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引发失眠的原因包括压力大、情绪波动、环境变化、不良生活习惯(如睡前喝咖啡、熬夜)及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躯体疾病。长期失眠会使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暴躁,还可能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失眠严重时需合理用药,但不可过度依赖,要结合生活调整改善。

 

 

常见的失眠治疗药物类型

 

常见的失眠治疗药物主要有四类。苯二氮?类是其中一类,如艾司唑仑、地西泮等,这类药物起效较快,能够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适合短期使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非苯二氮?类相对更安全,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其副作用相对较少,成瘾性也较低,对正常睡眠结构的影响较小,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失眠治疗药物之一。

 

褪黑素类药物适用于因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失眠,比如倒时差、熬夜后作息紊乱等情况,使用时需按照规定剂量服用,过量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节律。

 

中药及中成药也常用于失眠治疗,如酸枣仁制剂、安神补脑液等,这类药物适合轻度失眠患者,使用时需辨证选用,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失眠原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不能盲目使用。

 

 

失眠用药的基本原则

 

失眠用药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按需、间断使用是重要原则之一,即只在失眠情况严重,影响到次日生活时才用药,避免连续长期服用,以减少药物依赖性的产生。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初始服用时按照最小有效剂量使用,之后根据睡眠改善情况逐渐调整剂量,避免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防止出现次日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

 

个体化选药也很关键,要根据失眠的类型选择药物。比如,对于入睡困难的人,应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药物;而对于睡眠维持困难,夜间易醒的人,则适合选择作用时间较长的药物。

 

此外,要避免突然停药,长期服用失眠药物的人,如果需要停药,应逐渐减少剂量,慢慢停药,防止出现戒断反应,如烦躁不安、失眠症状加重等。

 

 

失眠用药的常见误区

 

在失眠用药方面,存在一些常见误区。很多人一失眠就吃安眠药,忽视了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等基础措施,过度依赖药物,久而久之会加重对药物的依赖,反而不利于睡眠的长期改善。

 

有些人为了能睡好,会自行加大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这种做法很危险,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

 

还有人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中药同样需要对症使用,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性和适用人群,长期滥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将失眠药物与其他药物随意同服也是错误的,比如安眠药与抗抑郁药、镇痛药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强镇静作用,导致过度嗜睡、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有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守。服用失眠药物后应立即上床休息,因为药物起效后可能会让人产生困倦感,此时避免进行活动,尤其是上下楼梯等,防止跌倒受伤。

 

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酒精会增强失眠药物的镇静作用,两者同时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昏迷等严重情况。

 

特殊人群用药更要谨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用药时需减少剂量;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孕妇服用失眠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必须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用药一段时间后,要定期复诊评估,医生会根据睡眠改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逐步减少用药剂量,直至停药,以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不良影响。

 

 

结语

 

失眠用药需谨慎,要了解药物类型、遵循用药原则,避开常见误区,注意用药期间的事项。同时结合辅助措施,才能选对药、用好药,有效改善失眠,守护良好睡眠与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