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慢性湿疹反复?中医有妙解 - 数字报刊系统 慢性湿疹反复?中医有妙解 急性心梗来临,身体会有啥“暗示” 急诊小妙招:日常急救轻松掌握 脑出血患者家庭护理:细节决定康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湿疹反复?中医有妙解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张祎恬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瘙痒、多形性皮损、易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多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为主,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在慢性湿疹的治疗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能从根源上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复发。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为大家科普慢性湿疹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方法。

 

认识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可发生于手足、小腿、肘窝等身体任何部位,且多对称发病。其常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暗红色斑疹、丘疹,伴有瘙痒,长期搔抓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增厚并呈苔藓样变,部分患者还会渗液、结痂。该病具有明显的“反复”特点,发作时间不规律,饮食辛辣、接触过敏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慢性湿疹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剧烈瘙痒会影响睡眠,导致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病情反复还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社交和日常生活。

中医眼中的慢性湿疹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护有关,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湿热蕴结型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浸淫肌肤而发病;脾虚失运型多由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水湿内生,泛溢肌肤所致;血虚风燥型多因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肌肤失于濡养而引发。

中医与西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存在一定区别。西医多从局部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等角度进行解释,治疗上侧重于缓解症状。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慢性湿疹并非单纯的皮肤问题,而是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体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内调:从根源改善体质

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主要方法。对于湿热蕴结型慢性湿疹,常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该方剂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皮肤红肿、渗液较多、瘙痒剧烈的患者;脾虚失运型慢性湿疹患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其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合皮肤淡红、渗液清稀、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则常用当归饮子,具有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夜间加重的患者。

 

食疗辅助在慢性湿疹的调理中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薏米红豆粥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做法为取适量薏米和红豆,洗净后加水煮粥,每日食用一次;山药莲子汤能健脾益气,将山药、莲子洗净后加水煮汤,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适合脾虚失运型患者食用。

在服用中药时,需注意一些禁忌和注意点。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外治:缓解局部不适

中药外洗是缓解慢性湿疹局部不适的常用方法。马齿苋、苦参等药材具有清热利湿、止痒的作用。具体用法为取适量马齿苋和苦参,加水煎制,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对患处进行外洗或湿敷,每日1-2次。

中药湿敷适用于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有渗液的情况。可选用黄柏、苍术等药材,煎制成药液后,用纱布蘸取药液,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能起到清热燥湿、收敛止痒的效果。

艾灸疗法也可用于慢性湿疹的治疗。常用的穴位有曲池、血海等。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血海穴位于屈膝时髌骨内上缘上2寸,能活血化瘀、养血祛风。操作时,可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 2-3厘米处进行熏烤,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

 

何时需就医

当慢性湿疹患者出现症状加重的表现,如皮肤出现大面积糜烂、溃疡,伴有剧烈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诊时,患者需向医生详细告知发病时间、症状变化情况、既往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语

慢性湿疹虽易反复发作,但通过中医内调外治与生活调理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改善症状、降低复发频率。希望本文分享的知识,能助力大家更深入地认识并科学应对这一问题,守护皮肤健康。若病情较重,务必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