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 “复苏魔法”​ - 数字报刊系统 肝癌化疗皮肤瘙痒?安全止痒有妙招 有机磷中毒的识别与家庭急救 胃痛别乱吃药,先辨清这些原因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 “复苏魔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 “复苏魔法”​

作者:柳州市人民医院 ?熊敏君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极为凶险的急症,当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全身血液循环瞬间中断,而大脑作为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首当其冲受到损伤。据临床数据,心脏骤停患者即使被成功复苏,仍有近半数会因脑损伤留下终身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在心脏骤停后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损伤,成为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这其中的 “复苏魔法”,正是现代医学对脑保护的精准施策。

心脏骤停为何会导致脑损伤?

心脏骤停发生后,脑部血流突然中断,脑细胞在数秒内就会因缺氧而出现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大脑重量仅占体重的 2%,却消耗全身 20% 的氧气和葡萄糖,一旦血流停止,脑细胞的能量储备在 5-10 分钟内就会耗尽。此时,脑细胞会进入 “死亡程序”:细胞膜电位崩溃,大量钙离子内流,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最终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凋亡。

此外,当心脏恢复跳动(即自主循环恢复)后,脑部血流可能出现 “再灌注损伤”。缺血的脑细胞突然获得血液供应,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同时引发脑血管痉挛和血脑屏障破坏,加重脑水肿和颅内高压。这种 “缺血 - 再灌注” 的双重打击,是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核心机制。

“复苏魔法” 的核心:精准调控脑代谢

现代医学对脑损伤的 “复苏”,并非简单的对症治疗,而是通过精准调控脑代谢,打断损伤链条。其中,目标体温管理是被证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将患者体温控制在 32-36℃之间,能显著降低脑细胞的氧耗和能量需求。每降低 1℃,脑代谢率可下降约 6%~7%,这为受损的脑细胞争取了修复时间。同时,低温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自由基生成,减轻脑水肿。

目标体温管理的实施需要严格把控: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启动,持续 24 小时。降温方式包括体表降温(冰毯、冰袋)和血管内降温(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冷却液体),同时使用镇静药物避免患者寒战,影响降温效果。24 小时后,以每小时 0.5-1℃的速度缓慢复温,防止体温波动引发二次脑损伤。

脑血流的 “再平衡”:循环与呼吸的协同

心脏骤停后,维持稳定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是脑血流 “再平衡” 的关键。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即当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脑血流可保持稳定。但在脑损伤状态下,这种调节功能会受损,此时需要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80-100mmHg,保证脑灌注压(脑灌注压 = 平均动脉压 - 颅内压)处于正常水平。

呼吸管理方面,过度通气会导致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而通气不足则会引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脑水肿。因此,需将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4%~10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 35-45mmHg,通过机械通气精准调节,为脑组织提供适宜的氧供和代谢环境。

神经保护的 “多靶点” 策略

除了体温、循环和呼吸管理,针对脑损伤的 “多靶点” 治疗也在不断探索中。例如,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惊厥发作 —— 癫痫会显著增加脑氧耗,加重脑细胞损伤;应用甘露醇或高渗盐水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补充维生素 B1 预防 Wernicke 脑病(一种因硫胺素缺乏导致的急性脑病)。

近年来,脑氧监测技术的应用让 “复苏魔法” 更精准。通过放置颅内压监测探头或脑氧饱和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脑组织氧分压和代谢状态,医生可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康复期的 “脑重塑”:持续的神经保护

心脏骤停后的脑保护并非局限于急性期,康复期的 “脑重塑” 同样重要。患者苏醒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肢体活动受限、吞咽困难等问题,此时需要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康复等,通过反复的神经刺激,促进脑内神经网络的重组和修复。同时,营养支持也不可或缺 —— 高蛋白、高能量饮食为脑细胞修复提供物质基础,Omega-3 脂肪酸、维生素 C 等抗氧化营养素则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结语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 “复苏魔法”,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的成果,从急诊抢救到重症监护,再到康复治疗,每一个环节都围绕 “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展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标体温管理、脑氧监测等技术的普及,以及新的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未来将有更多心脏骤停患者摆脱脑损伤的阴影,重获高质量的生活。对于公众而言,了解这些医学进展不仅能增进对疾病的认知,更能在紧急情况下配合医护人员,为患者争取宝贵的复苏时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