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胃痛发作时,第一反应是翻出家里的胃药吞下,甚至自行购买止痛药。然而,这种做法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加重损伤。胃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背后隐藏多种病因。
胃痛为何不能“一刀切”用药?
胃痛是腹部疼痛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腹部器官密集,胃痛可能与胃本身疾病相关,也可能源于邻近器官(如胆囊、胰腺)甚至全身性疾病。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天差地别,例如:胃溃疡需抑酸+抗菌治疗;胆囊炎需抗感染+解痉。
若未明确病因就盲目用药,可能引发以下风险:
掩盖病情:止痛药会麻痹神经,导致胃穿孔、心肌梗死等严重病情被延误;
药物副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耐药性: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胃痛的6大常见原因及自查要点
1. 急性胃炎:突发性“火烧心”
典型表现: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酒精、辣椒)后,上腹部突发灼痛,可能伴恶心、呕吐。
病因:胃黏膜急性损伤,常见于药物刺激(如阿司匹林)、酒精摄入、应激反应(如剧烈情绪波动)。
自查:疼痛是否与特定饮食(如酗酒、吃辣)或情绪压力相关?呕吐后疼痛是否缓解?
2. 胃溃疡:规律性“餐后痛”
典型表现:上腹部钝痛或胀痛,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出现腹痛,可能伴黑便(提示出血)。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导致胃黏膜防御机制失效,形成溃疡。
自查:疼痛是否呈现“进食→疼痛→缓解”的周期性?是否伴随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反复“胀气痛”
典型表现:餐后饱胀、早饱感(吃一点就饱),上腹部隐痛,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如溃疡、肿瘤)。
病因: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与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密切相关。
自查:疼痛是否与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相关?是否常伴嗳气、食欲缺乏?
4. 胃食管反流病:胃灼热伴“胸骨后痛”
典型表现:胸骨后有灼痛感(俗称“烧心”),平躺时加重,可能放射至背部,伴反酸、嗳气。
病因: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
自查:疼痛是否在弯腰、穿紧身衣时加重?是否伴随慢性咳嗽、声音嘶哑(胃酸刺激咽喉所致)?
5. 胆道疾病:右上腹“绞痛”
典型表现: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伴发热、皮肤或眼睛发黄(黄疸)。
病因:胆囊结石、胆管炎等阻塞胆汁排出,引发胆绞痛。
自查:疼痛是否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是否伴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胆红素升高)?
6. 警惕“伪装者”:心源性疼痛
典型表现:中老年人突发上腹部压榨性疼痛,伴胸闷、气短、出汗,易被误认为 “胃痛”。
病因:心肌缺血导致放射性疼痛,属于危急重症。
自查: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疼痛是否持续不缓解(超过20分钟)?
科学应对胃痛的3步法
第一步:观察伴随症状
记录疼痛的关键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病因:
疼痛是否与进食、排便相关?(如餐后痛可能是胃溃疡,空腹痛可能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关)。
是否伴发热、呕吐、腹泻?(提示感染或炎症)。
是否有体重下降、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全身症状?(需警惕肿瘤等严重疾病)。
第二步:选择临时缓解措施
轻度疼痛:可少量饮用温水或温牛奶(中和胃酸,避免空腹饮用橙汁等酸性饮料);
反酸胃灼热:尝试左侧卧位(利用重力减少胃酸反流至食管);
痉挛性疼痛:(如阵发性绞痛)可局部热敷(但胆囊炎患者禁用,可能加重炎症)。
禁忌行为:
自行服用止痛药(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强行催吐或灌肠(可能导致胃黏膜撕裂);
饮酒、浓茶、咖啡(刺激胃黏膜,加重疼痛)。
第三步:及时就医检查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不缓解;
近期出现消瘦、黑便(柏油样便)、呕血(咖啡渣样物或鲜血);
40岁以上新发胃痛;
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
常用检查手段:
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是诊断胃溃疡、胃癌的“金标准”;
腹部超声:筛查胆囊结石、胰腺炎等肝胆胰疾病;
心电图:排除心源性疼痛;
碳13 /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胃炎的常见诱因)。
结语
胃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而非简单的“吃点药就好”的小问题。通过科学观察症状、避免盲目用药、及时就医检查,我们才能精准打击病因,守护胃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