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急性心梗来袭,家庭急救有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智齿拔了,脸会变小吗? 忘了吃药怎么办?补吃还是跳过? 糖尿病并发症,这些信号别错过 急性心梗来袭,家庭急救有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性心梗来袭,家庭急救有方法

作者: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杨佳慧


急性心梗,简单说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被堵住了,心脏肌肉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发作突然且凶险,要是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不过,只要我们能快速识别、正确急救,就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下面就详细说说相关知识和应对办法。

 

认清急性心梗的“典型信号”

 

心梗发作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是急救的第一步:

 

1. 胸口出现压榨样疼痛或憋闷感,位置多在胸口正中间或左侧,感觉像被大石头压住,且持续5分钟以上不缓解,休息或改变姿势也没用。

2. 疼痛可能放射到左肩、后背、下巴或牙齿,同时伴有出冷汗、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有“濒死感”。

3. 特殊人群(老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比如仅表现为胸闷、莫名乏力、不明原因的胃痛等,出现这些情况也需警惕。

 

黄金急救原则要牢记

 

应对急性心梗,“两个120”是核心,做好这两点能大幅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第一时间拨打120

1. 只要发现上述任何一种信号,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不要犹豫等待。要知道,心梗抢救越早,对心脏的伤害就越小。

2. 打电话时清晰说明具体地址(精确到门牌号)、患者症状、年龄以及症状持续时间,让急救人员能快速掌握情况。

3. 打完电话后保持手机畅通,方便急救人员随时联系和指导后续操作。

 

(二)等待急救期间的正确做法

 

1. 让患者就地平躺,不要让其起身、走路或用力说话,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

2. 解开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周围空气流通,若在室内及时开窗通风,让患者能更顺畅地呼吸。

3. 若家中有电子血压计,及时为患者测量血压:若血压正常(90-140/60-90mmHg),且患者无青光眼、脑出血病史,立即让其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能扩张血管,能缓解症状。5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不超过3片,过量可能导致血压过低。

4. 若患者突然昏迷、无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让患者平躺在硬地板上,施救者跪在旁边,双手交叉(手掌根重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

胳膊伸直,用身体重量向下按压,深度约5~6厘米,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按压时要用力均匀。

每按压30次,捏紧患者鼻子,对着其嘴吹气2次(吹气时注意观察胸口是否起伏),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避开急救误区,别帮倒忙

 

急救时要避免以下错误做法,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1. 不让患者“用力咳嗽”:网上有些说法称用力咳嗽能救心梗患者,这是错误的。用力咳嗽会增加心脏负担,尤其血压低时可能导致休克,对心梗患者有害无利。

2. 不喂水、喂药(非硝酸甘油)、喂食物:患者意识模糊时,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呛咳、窒息,非硝酸甘油类药物不要随意喂服,乱用药可能适得其反。

3. 不自行开车送医:有些家属觉得自己送医更快,其实路上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且私家车缺乏专业急救设备。急救车能在途中进行紧急处理,更为安全可靠。

4. 不拍打患者胸口、掐人中:这些动作对心梗急救没有帮助,还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让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提前做好家庭准备,有备无患

 

平时做好以下准备,能在急性心梗发作时更从容应对:

 

1. 备家庭“急救包”:含带语音提示的家用电子血压计、硝酸甘油(每年更换确保药效)、速效救心丸。放客厅显眼易拿处,贴“急救用品”标签,让全家知晓位置。

2. 制“急救信息卡”:写上家庭住址、家属及附近医院电话、患者病史(如高血压、过敏史等)。让老人随身携带或贴手机背面,方便急救时快速提供信息。

3. 全家学急救知识:让每个成员了解急性心梗典型信号、120拨打方法及心肺复苏步骤。可通过看视频、参与社区培训学习,还要模拟练习,熟练操作免慌乱。

 

总结:时间就是生命,行动决定安危

 

急性心梗来势汹汹,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基本知识,能及时识别发作信号,在等待急救时采取正确措施,避开急救误区,同时提前做好家庭准备,全家人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花时间学习这些方法,就是给家人最好的健康保障,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家人的健康多一份守护。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