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麻醉,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打完麻醉就像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也有一部分人觉得“麻醉会影响智力”。
究竟麻醉是怎么一回事,麻醉到底安全吗?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惑,看完这篇,相信你就能放心上手术台。
什么是麻醉?
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或者吸入的方式让麻醉药物进入患者体内,让患者全身或者局部神经暂时失去痛感,达到无痛治疗,舒适治疗的目的。麻醉方式从广义上分就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又能细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等。
全身麻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且起到抑制作用,让患者处于无痛、无意识状态。全身麻醉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痛感,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适用于较多手术。椎管内麻醉是大众俗称的“半麻”,通过麻醉药物局部麻痹支配患处的神经,常见剖宫产手术,上半身清醒,下半身没有感觉。表面浸润麻醉在皮下注射麻醉药物浸润,然后对体表的包块等进行切割。医生在选择麻醉方式时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单一麻醉或者复合麻醉方式,保障患者安全。
麻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很多人将麻醉比作开飞机,因为需要全程保护患者的安全,不能有一丝差错。麻醉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注射过程,需要麻醉医生、麻醉护士等多人组成麻醉诊疗团队,在术前和术中提供访视、检查、介入和苏醒等服务。
在手术开始之前,麻醉医生会通过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治疗病史和药物史、过敏史等,综合患者情况和手术需求计算药量,选择代谢药物,制定麻醉方案。并且告知患者术前准备事项,比如禁食禁水,做好个人清洁等。
麻醉分为诱导、维持和苏醒三个阶段。在诱导阶段,麻醉医生使用镇痛、镇静和肌松药物让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并且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在麻醉维持阶段,麻醉医生也需要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用药剂量维持麻醉深度,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在手术结束后的麻醉苏醒阶段,停止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等待患者代谢排出药物并逐步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生命体征平稳完全苏醒。在苏醒阶段,麻醉医生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还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血压变化等,给予针对性处理,达到安全转运条件后回到病房。
麻醉到底安不安全?
很多人对麻醉存在误区,认为麻醉对大人不好,对婴幼儿更是伤害巨大。事实上,麻醉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和控制都是暂时的,可逆的。麻醉药物的剂量需要精确计算,通常使用的麻醉药物可以被身体快速代谢,不会有残留。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者吸入方式进行,不会对大脑智力产生影响,更不会变傻。
俗话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参与麻醉的医护团队都是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护士,熟练掌握各项麻醉操作规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和应对方案,制定周密的麻醉方案。对选用的药物种类、剂量等精准把控。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让麻醉过程更加安全,麻醉机能够提供麻醉呼吸支持和参数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等。
一般无痛分娩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药物剂量小,药物种类少,并且经过高度稀释。半麻的药物进入胎儿体内的可能微乎其微,因为镇痛位于硬膜外腔,植入细管后外接电子镇痛泵,药物无法到达胎盘,更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麻醉注意事项
术前饮食规范关乎生命。禁食禁水是为了避免麻醉后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患者和患者家属要严格按照医嘱禁食禁水,绝对不能偷偷吃东西,更不要认为喝水没有事情。
对简单的体表手术,可以考虑局部麻醉方式。如果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或者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建议采取全身麻醉方式,降低手术风险。尤其是对小儿,减少手术产生的心理创伤,提高配合程度。
综上,麻醉除了手术室之外,在肠胃镜检查、术后镇痛等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麻醉需要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努力,让患者“麻得过去”也“醒得过来”,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