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保胆”与“切胆”两种术式的利与弊 - 数字报刊系统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诊断 麻醉复苏:从沉睡到清醒的奇妙旅程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护理指南 “保胆”与“切胆”两种术式的利与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胆”与“切胆”两种术式的利与弊

作者: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普通外科 卢超


 

“切了胆囊会不会变胖?”“能不能只取结石保留胆囊?”在肝胆外科门诊,这类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胆囊疾病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仅我国胆囊结石患病率就达10%左右,而“保胆”还是“切胆”的选择,成了患者最纠结的难题。本文将从医学原理出发,拆解两种术式的利弊,帮你科学决策。

 

胆囊到底有什么用?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梨形小仓库”,主要功能有三个:

 

储存胆汁:肝脏每天分泌800-1000ml胆汁,胆囊像“蓄水池”一样将其浓缩储存,容积约50ml

浓缩胆汁:通过吸收水分,将胆汁浓度提升10-20倍,增强消化能力;

按需排泄: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需要明确的是,胆汁由肝脏持续分泌,胆囊只是“中转站”而非“生产厂”。这也是为什么胆囊切除后,人体仍能维持基本消化功能。

 

胆囊切除后会变胖吗?

 

临床中约10%-15%的患者在术后1年内出现体重轻微上升(通常不超过5kg),但这并非胆囊缺失直接导致,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结构改变:术后患者刻意减少油脂摄入,却不自觉增加了碳水化合物比例,总热量超标;

消化适应期影响:术后1-3个月,胆汁持续少量排入肠道,可能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加快,饥饿感提前;

活动量变化:部分患者因担心术后不适减少运动,热量消耗降低。

实际上,只要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胆囊切除者完全可以维持正常体重。相反,长期保留病变胆囊导致反复炎症,反而可能因消化功能受损出现体重下降。

 

“保胆”与“切胆”的核心争议点

 

1.保胆取石术:看似理想的选择?

 

保胆取石术通过微创方式取出结石,保留胆囊完整性,满足了患者“保留器官”的心理需求。但这种术式有严格的适应症:

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脂餐试验显示收缩率≥30%);

单发结石(或少量结石,总数≤3枚);

胆囊壁厚度<3mm,无慢性炎症表现;

患者无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疾病。

 

即使严格筛选病例,保胆取石的复发率仍高达30%-50%(术后5年),且反复取石可能增加胆囊壁损伤风险,反而提高胆囊癌变几率。

 

2.胆囊切除术:目前的主流选择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的“金标准”,其优势在于:

根治性强:切除病变胆囊后,结石复发率几乎为0

并发症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远低于保胆取石的复发相关风险;

适应范围广:对多发结石、胆囊萎缩、胆囊息肉等均适用。

但该术式也存在不足:术后1-3个月可能出现脂肪泻(进食油腻食物后腹泻),少数患者会长期存在右上腹隐痛(发生率约5%)。

 

哪类患者该保胆?哪类必须切胆?

建议考虑保胆取石的情况:

年轻患者(<40岁),胆囊功能正常且为单发结石;

患者强烈要求保留胆囊,且充分知晓复发风险;

无胆囊壁钙化、瓷化胆囊等癌前病变。

必须选择胆囊切除的情况:

胆囊结石合并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每年发作≥3次);

结石直径>3cm(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胆囊息肉直径>1cm,或短期内迅速增大;

胆囊壁明显增厚(≥5mm)、胆囊萎缩或瓷化胆囊;

曾发生胆源性胰腺炎(结石掉入胆管引发)。

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患者(如多发小结石但胆囊功能尚可),建议先进行3-6个月的药物溶石和饮食管理,若无效则优先选择切除手术。

理性看待器官功能与疾病风险

胆囊作为消化辅助器官,其功能可被其他消化器官部分代偿,而病变胆囊带来的风险(如癌变、胰腺炎)却可能危及生命。选择治疗方式时,需牢记三个原则:

1. 不盲目追求“保胆”,功能已受损的胆囊如同“定时炸弹”,保留反而有害;

2. 不恐惧“切胆”,现代外科技术已能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

3. 个体化决策,结合年龄、胆囊功能、合并疾病等因素,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术式,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低脂饮食、规律运动)都是预防胆囊疾病复发的根本措施。器官的“存”与“废”,终究要以健康收益最大化为标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