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是孕期高危状况,会致孕妈多系统功能障碍。通常孕20周后,若孕妈新发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24小时尿蛋白量≥0.3g,或有其他器官受损表现,就可能患病。但早发现、早干预,能显著改善母婴结局。下面讲讲其预警信号、风险评估及应对之法。
疾病定义与分类
子痫前期是怀孕特有的高血压病,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轻度和重度。区分它们对医生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特别重要,这样医生才能及时采取合适的办法,保障孕妈和宝宝的安全。
轻度子痫前期,孕妈的血压会≥140/90mmHg,同时24小时尿蛋白量≥0.3g。重度子痫前期就更危险了,只要符合下面任何一个标准就能诊断:血压≥160/110mmHg;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这可能说明凝血功能有问题;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的2倍以上;肾功能受损,血肌酐超过1.1mg/dl;出现肺水肿,影响呼吸;或者有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像头痛、视力模糊等。要是孕妈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医生会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风险。
高危人群筛查
存在基础疾病的孕妈风险较高。例如患有慢性高血压,血管长期承受高压,怀孕时身体负担加重,更易引发子痫前期;患有糖尿病(含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异常会影响身体代谢和血管功能;患有慢性肾脏疾病,肾脏功能受损,身体调节能力下降;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攻击自身组织。
有特定妊娠相关因素的孕妈同样需警惕。初产妇缺乏妊娠经验,身体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怀多胞胎会使子宫过度膨胀,增加风险;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妈,再次怀孕时复发概率高;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怀孕,身体可能经历更多干预;两次怀孕间隔超过10年,身体状况发生变化,也易出现子痫前期。
早期预警症状
从特定部位症状来看,持续性头痛是一个危险信号。这种头痛用普通止痛药往往难以缓解,很可能是颅内压升高或者脑血管发生痉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视觉障碍也不容忽视,孕妈可能会感觉看东西模糊不清,眼前出现闪光感。这是因为眼部血管受到了影响,若拖延治疗,视力可能会遭受不可逆的损伤。上腹痛也较为常见,疼痛通常集中在右上腹,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是肝脏、胆囊等器官功能受到了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危及肝脏等重要脏器。
在全身性异常表现方面,体重骤增值得关注。若孕妈每周体重增加超过2kg,很可能是体内水钠潴留增多,这是子痫前期的典型表现之一。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可能意味着肾功能出现了异常。而呼吸困难则更为凶险,可能是肺水肿的征兆,会严重影响孕妈的呼吸功能,危及生命。一旦孕妈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刻前往医院就诊。
居家监测要点
血压监测:测量前要静坐休息5分钟,让身体平静下来,这样测出来的血压才准确。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时间测量,早晚各一次,这样能清楚地看到血压的变化。要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症状日记:要详细记录头痛的情况,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痛、痛了多久、痛的程度。还要观察尿的颜色和泡沫情况,如果尿色变深、泡沫变多,可能是有问题。另外,要密切关注胎动,要是胎动和平时不一样,也要及时告诉医生。
临床检查项目
为全面掌握子痫前期孕妈病情,需开展一系列检查。基础检查中,尿常规重点查看尿蛋白情况,尿蛋白异常是判断子痫前期的重要依据;血常规要关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降低往往提示凝血功能可能异常,意味着病情或许加重;肝肾功能检查涵盖ALT、AST、肌酐等项目,借此可了解肝肾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特殊检查方面,孕22 - 24周进行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能评估血流阻力,预测子痫前期发病风险;胎盘生长因子检测可辅助预测疾病进展;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作为确诊蛋白尿的金标准,能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
预防与管理策略
预防和控制子痫前期,需从药物、临床管理、生活方式三方面着手。药物上,高危孕妈孕12 - 16周起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钙摄入不足者每日补1 - 1.5g元素钙。临床管理中,轻度者门诊随访、每周评估;重度者需住院,危急时或终止妊娠。生活方式上,孕妈适度活动,饮食均衡,保证蛋白质摄入,控制盐分,每日钠摄入少于6g,不必完全禁盐。
总之,子痫前期要早点发现,这需要孕妈和医生一起努力。高危孕妈要加强自我监测,出现预警症状马上去医院。医生要规范地做风险评估,合理使用预防措施。通过多学科合作和个性化的管理,就能改善母婴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