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饭时,突然“咔嗒”一声,嚼到个硬东西,吐出来一看——是之前补牙的材料;刷牙时手指碰到牙齿,感觉缺了一块,对着镜子才发现补牙的地方空了……遇到这些情况,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得赶紧去医院补”,甚至慌慌张张请假、抢当天的号,结果跑一趟下来,医生却说“不用急,先做好保护,过两天再来也没问题”。
其实,补牙材料脱落≠必须立刻冲去医院。牙齿补好后,材料受咀嚼力度、使用时间、口腔环境等影响,出现脱落是常见情况。比起盲目慌着就医,先做好“应急处理”,保护好暴露的牙齿,再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要不要立刻补,才是更科学的做法,既能避免白跑一趟,也能防止牙齿在慌乱中受到二次伤害。
先做3件“应急保护”,别让牙齿雪上加霜
材料刚掉的时候,牙齿表面会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里可能残留食物残渣,而且牙体失去了保护,容易受外界刺激或受力损伤。这时候先做好3件事,能最大程度减少牙齿伤害。
先清洁:用温水轻轻漱口,冲掉残渣
材料脱落後,要立刻用温水漱口,水温别太烫或太冰,避免刺激牙齿,漱口幅度也别太大、别用力猛冲,防止损伤牙体。这样能冲掉缺口里的食物渣和碎末,避免残渣滞留滋生细菌、腐蚀牙体,导致牙洞变深。
暂“停用”:当天别用坏牙嚼东西
当天尽量不用来咀嚼,尤其要避开坚果、骨头、年糕、巧克力等硬或黏的食物。因为缺口处无保护,用力咀嚼可能让缺口边缘崩裂、牙洞变深,黏腻食物也易粘在缺口里,增加清洁难度和感染风险。
缓解不适:敏感、轻微疼痛别乱吃药
牙齿遇冷、热、甜食物发酸,是牙体暴露导致的牙本质敏感,属正常现象,用温水刷牙漱口、避开刺激性食物即可缓解。若只是轻微偶尔疼痛,也别自行吃止痛药,以免掩盖症状、刺激肠胃。
判断“要不要立刻补”,看2个关键信号
做好应急保护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判断:到底要不要立刻去医院?其实不用靠“感觉慌不慌”来决定,看2个关键信号就行,简单好判断,普通人也能轻松分清。
这些情况,可暂缓就医(1至3天内约诊就行)
如果材料脱落后,你发现这3个特点,做好保护后,联系医院约最近1-3天的普通门诊即可——
脱落的材料很小,牙齿上的缺口也比较浅,用舌头舔的时候能感觉到缺了一块,但没有明显的“洞”;
平时吃饭、说话不受影响,遇到冷、热、甜的食物也没有疼痛或敏感,口腔里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这颗牙之前只补过一次,没有做过根管治疗,也没有反复疼过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牙齿暂时没有太大风险,缓个1至3天就医,既能避开急诊的拥挤,也能让医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处理,不用慌着跑一趟。
这些情况,必须尽快就医(24小时内)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前往医院,最好在24小时内处理,避免牙神经感染或牙齿崩裂——
牙齿上的缺口很深,能明显看到里面的“洞”,甚至能感觉到洞底是空的,遇到冷、热、甜的食物时,会突然传来一阵剧痛,而且疼痛持续时间比较长;
缺口周围的牙龈有出血、肿胀的情况,或者咬合的时候,碰到缺牙的地方会疼,甚至不咬合的时候也会隐隐作痛;
这颗牙之前补过很多次,或者做过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材料脱落之后,感觉牙齿比其他牙更“脆弱”,甚至有点松动。
这些情况说明牙齿可能已经暴露了牙神经,或者牙体本身比较脆弱,不及时处理的话,可能会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导致牙齿崩裂,到时候治疗起来更麻烦,花费也更高。
就医前,这3件“无用功”千万别做
补牙材料脱落后,不少人会自行处理,却可能伤牙,就医前要避开3件事——
别用口香糖、牙膏等 “临时材料” 填缺口,它们含细菌,会增加感染风险,口香糖还可能粘掉牙洞组织,牙膏摩擦剂会刺激牙体。
别用牙签戳、刮缺口,尖端易戳伤牙龈致出血发炎,还可能刮伤牙体让牙洞变大,有残渣多漱口或待就医后让医生清理。
别频繁用舌头舔、用手摸缺口,二者带细菌会增加感染风险,反复刺激还会让牙齿更敏感、加重不适,尽量别触碰。
结语
补牙材料脱落无需慌,先做好清洁、停用坏牙、缓不适这三步应急保护,再根据缺口深浅、疼痛情况判断是否急就医。就医前,别乱填、乱戳、乱摸缺口,避免伤牙。记住:科学处理、理性判断,既不白跑医院,也能护好牙齿,为后续修复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