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头好痛!”《中国儿童疼痛管理白皮书》显示,60%儿童经历过头痛,但仅30%家长及时就医。头痛可能是孩子身体的“求救信号”,科学识别类型、掌握应对之法,是家长的必修课。
儿童头痛的常见类型:从“良性”到“危险”的分级图谱
儿童头痛并非单一病症,而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症状群。可分为原发性头痛(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和继发性头痛(由疾病导致),两者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1. 原发性头痛:孩子的“大脑敏感期”
①偏头痛:约10%的学龄儿童受其困扰,但儿童的表现与成人不同:可能以腹痛、头晕为主,疼痛部位多在双侧太阳穴,且持续时间较短(1~2小时)。
诱因:压力、睡眠不足、奶酪/巧克力等富含酪胺的食物或强光噪音。
②紧张性头痛:这类头痛与肌肉紧张密切相关,常因长时间低头写作业、使用电子设备或焦虑情绪引发。特征:双侧压迫感或紧箍感,轻度至中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
2. 继发性头痛:隐藏的“健康炸弹”
感染性头痛:最常见却易忽视
5岁的乐乐发烧3天后突然头痛剧烈,伴随呕吐和嗜睡,送医后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当头痛伴随发热、呕吐、精神萎靡时,需立即排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
诱因:感冒、鼻窦炎(鼻塞+黄绿色鼻涕)、中耳炎(耳痛+听力下降)。
外伤后头痛:不可心存侥幸
“孩子摔了一跤,当时没事,第二天就出现了头痛、呕吐”这类情况需警惕颅内出血。即使头部外伤后没有昏迷,若出现持续头痛、意识模糊,必须进行CT检查。
高血压性头痛:被低估的“儿童杀手”
13岁的小胖体重超标40斤,近期频繁晨起头痛,伴头晕和视力模糊,最终确诊为继发性高血压。肥胖、家族史、肾病是儿童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家长必学:5步识别“危险头痛”
头痛的严重程度与症状组合密切相关,家长可通过以下方法快速判断:
1. 观察伴随症状
头痛+发热:感染(如脑膜炎、流感)
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脑炎、肿瘤)
头痛+肢体无力:神经系统病变
2. 评估头痛模式
突发剧烈头痛:如“头要炸开”,需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晨起头痛:持续出现时,可能提示颅内肿瘤或高血压(夜间平卧时颅内压升高)。
3. 检查行为变化
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嗜睡、拒食,或出现性格改变(如易怒、抑郁),可能是头痛影响大脑功能。
4. 询问诱因与缓解因素
“头痛是否在运动后加重?”(提示颅内病变)
“冷敷后是否好转?”(原发性头痛可能有效)
5. 使用“STOP”原则自查
Sudden(突发剧烈)
Trauma(头部外伤史)
Other symptoms(伴随发热、呕吐等)
Progression(持续加重或频繁发作)
若符合任一条,立即就医!
家庭护理与就医指南:科学应对不慌乱
1. 紧急情况处理
出现以下情况,拨打120或立即送医:
头痛伴持续高热(体温>39℃)、抽搐、意识障碍
头痛持续不缓解超过24小时
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
2. 非紧急情况护理
(1)环境调整:在安静、昏暗房间休息,尝试冷敷额头(偏头痛可能有效)或温敷颈部(紧张性头痛可能有效)。
(2)饮食管理:避免咖啡因、味精、腌制品等触发食物,鼓励多喝水(脱水可能加重头痛)。
(3)保证睡眠:学龄儿童每天9~11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4)规律运动: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跳绳、游泳)可减少偏头痛发作。
3. 就医前准备
记录“头痛日记”可帮助医生快速诊断:
发作时间:晨起/午后/夜间?
疼痛部位:前额/两侧/后脑勺?
疼痛程度:按1~10分打分。
持续时间:几分钟/几小时/整天?
缓解方式:休息/吃药/呕吐后好转?
预防胜于治疗:长期管理策略
心理支持:对焦虑型儿童,可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释放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饮食干预:补充镁(如南瓜籽、菠菜)和维生素B2(如牛奶、鸡蛋)可能有助于减少偏头痛发作。
定期筛查:肥胖儿童需要定期监测血压。
总而言之,面对儿童头痛,家长切勿掉以轻心。掌握识别要点、落实家庭护理、加强预防措施,就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远离头痛困扰,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