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除了断骨复位,更要恢复“手活”! - 数字报刊系统 除了断骨复位,更要恢复“手活”! 走近泌尿外科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全知道 “杏林学堂”小手牵银龄:中医启蒙品牌搭建代际健康桥梁 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的科学艺术 当大脑“电路”短路:癫痫的防治之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除了断骨复位,更要恢复“手活”!

来源: 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三区    作者: 张国平

“医生,我的手骨折了,复位之后打上石膏,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在门诊、病房里,常常能听到患者这样问。其实,手骨折的治疗,复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把手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活”——恢复回来!想一想,如果手骨长得好好的,却拿不动筷子、写不了字、拧不开瓶盖,那不就相当于修了一辆车的轮子,却没法开上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为什么手骨折后除了“断骨复位”,还要努力恢复“手活”,以及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1.手,为什么这么重要?手,是人类最灵巧的工具,它能拿锤子钉钉子,也能轻轻抱起孩子;它能精准弹钢琴,也能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解剖学上,手由27块骨头、34块肌肉、48条神经分支、123条韧带构成,堪称“人体的精密仪器”。所以,手骨折不仅仅是骨头断了的问题!骨头断了→影响结构支撑;肌腱拉伤→手指不能灵活弯曲;神经受损→手可能发麻、没力气;长期固定不动→手指关节僵硬。手骨折后,想恢复如初,比修理一部手机还复杂!

2.断骨复位,只是“起点”不是终点很多人以为,骨折之后打上石膏、装上钢板,安心等几个月骨头“粘”牢了,手就能像以前一样灵活挥舞。其实,这可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骨头长好只是第一步,就好比房子盖好了框架,却没装修、没打扫,能住人但不舒适。复位只是让断骨归位,但受伤期间手的肌肉、关节、韧带早已“偷懒罢工”,不做康复锻炼就容易僵硬无力,最后骨头是好好的,手却成了“摆设”。所以,复位之后还要科学康复,才能真正恢复“手活”。

(1)关节僵硬:长期固定不动,关节会像“生锈的门铰链”一样卡住。

(2)肌肉萎缩:石膏下的手肌肉因为不用,慢慢会变细、变弱。

(3)神经粘连:受伤后如果没有及时康复训练,神经可能被瘢痕组织“缠住”,导致手麻、活动受限。

(4)握力下降:即使骨头长好了,抓杯子、拧毛巾这些动作,可能依旧使不上劲。

3.手骨折后,“手活”如何恢复?

1)早期康复——动得早,恢复快复位固定后3~5天,就可以开始轻微活动!在不影响骨折部位的情况下,活动没有骨折的手指,目的是防止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海绵球、橡皮泥,轻轻握、松开,逐渐增加力度,锻炼手的抓握力。将受伤的手抬至心脏以上,以减少肿胀。

(2)中期康复——拆石膏后,手要“解冻”骨折进入愈合期,医生允许下床活动时,用另一只手帮助活动受伤手的手指、腕关节。就像“拉伸筋骨”,让关节逐渐找回灵活性。用温热的毛巾敷手,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僵硬。准备一盆黄豆或米,用手去捏、抓、撒,既能锻炼灵活性,又能恢复精细动作。

(3)后期康复——恢复“手活”的关键骨头临床愈合后,拿筷子夹豆子,用针线穿珠子,打字、写字。握力器训练,拧毛巾、拧瓶盖,用橡皮圈进行拉伸。模拟日常生活:系鞋带、扣扣子、刷牙,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是检验“手活”的最好方法。

4.手骨折康复的常见误区

1)“等骨头长好再锻炼”错!康复应尽早,越拖越僵硬。

(2)“活动越少越安全”错!适度活动才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3)“疼就不动”错!康复过程中,出现适度的疼痛是正常的,完全不痛说明锻炼不到位。

(4)“靠医生,自己不用努力”错!康复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但真正的康复训练还需患者自己坚持。

5.生活中的“手护养成记”

1)饮食营养要跟上。补钙——牛奶、芝士、豆制品;补蛋白——瘦肉、鱼、鸡蛋;补维生素C——多吃橙子、西红柿,促进骨骼愈合。

(2)注意保暖。手部怕冷,寒冷环境下关节更易僵硬。

(3)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骼愈合,酒精会降低肌肉协调性。

(4)保持耐。手部功能恢复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

6.写在最后——复位+康复,才是手骨折的“完全体”治疗手骨折治疗的目标不是“骨头长好”,而是“手功能恢复”。复位是“修理机器”,康复是“调试程序”。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恢复“手活”,让我们的双手重新灵活地完成生活中的各项动作。所以,骨头长好只是开始,恢复“手活”才是终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