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从卧床到行走:脊柱术后康复的“黄金 72 小时” - 数字报刊系统 急性阑尾炎为啥要急诊手术?普通外科为你解答 从卧床到行走:脊柱术后康复的“黄金 72 小时” 微创手术也能“无痛”?宫腹腔镜麻醉技术解析 医学检验,不只是查血验尿 探索高压氧在脑外伤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卧床到行走:脊柱术后康复的“黄金 72 小时”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三科     作者:邹爱元

脊柱手术是治疗脊柱骨折、椎管狭窄等严重脊柱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的成功仅是治疗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术后的康复过程。其术后72小时被称为“黄金恢复窗口期”,抓住这一时期可以,帮助患者安全、高效地实现从卧床到行走的过渡。为此,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与康复医学前沿研究,系统解析脊柱术后“黄金72小时”的干预策略。

1.为何“黄金72小时”至关重要?

1)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期:多数严重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常在术后早期出现。及时、规范的干预可显著降低相关风险。

(2)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早期活动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重建神经控制与运动协调能力,为恢复正常步态奠定基础。卧床时间越长,后期康复的难度和耗时也呈指数级增长。

(3)建立疼痛控制的良性循环:合理活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与炎症反应,从而形成“活动—减轻疼痛—更积极活动”的良性循环。

(4)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在专业指导下实现从卧床到行走的过渡,是对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激励,有助于建立积极心态,支撑后续长期康复。

2.“黄金72小时”分阶段康复策略

1)术后0-24小时:生命体征稳定与基础康复本阶段核心目标是确保患者安全,控制症状,启动早期康复。具体包括:

①生命体征监护: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确保麻醉完全苏醒,无术后出血、神经损伤等急性并发症

②体位管理:去枕平卧4-6小时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避免因颈部屈曲而增加椎管内压力。翻身时应遵循“轴向翻身”原则,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避免扭转。

③疼痛管理:遵医嘱采用多模式镇痛,比如口服镇痛药,使用硬膜外镇痛泵等,将疼痛控制在视觉模拟(VAS)评分3分以下,为早期活动创造条件。

③早期床上活动:每小时进行5-10分钟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2小时进行5-10次腹式呼吸,减少肺不张风险。在护士协助下进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2)术后24-48小时:坐起与床边适应本阶段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康复重点转向离床准备与体位适应。首次下床前,医生需先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程度、下肢肌力及感觉。经过医生许可后才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下床。下床时先缓慢摇高床头至30-45度,观察有无头晕、恶心等体位性低血压表现。适应后,在协助下通过轴向翻身变为侧卧,将双腿缓慢移至床沿下,适应数分钟。无头晕、心慌后,在他人搀扶或助行器辅助下缓慢站起。站稳后,尝试小步行走或在床边原地踏步。首次下床的目标不是走多远,而是感受重力负荷,激活本体感觉。

(3)术后48-72小时:功能巩固与出院准备本阶段患者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康复的重点转向功能巩固和出院准备。包括:

①强化康复训练:在继续踝泵与步行训练基础上,引入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臀肌收紧及臀桥等动作,激活核心与下肢肌群。

②合理营养支持:加强蛋白质摄入以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与纤维素,增强免疫力并预防便秘。

③持续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因疼痛或眩晕产生的恐惧情绪,通过鼓励与指导帮助其建立信心,由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康复。

3.跨越“黄金72小时”的康复的延续术后72小时是系统康复的起点,而非终点。出院后患者应重视以下方面:

(1)定期复查:遵医嘱随访,评估切口愈合、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

(2)坚持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执行个性化计划,逐步增加步行量、核心力量与柔韧性训练。

(3)调整生活方式:注意日常姿势,避免久坐久站,控制体重,戒烟,建立脊柱友好型生活习惯。

总之,脊柱术后“黄金72小时”是医患协同、科学干预的重要阶段。通过分阶段的体位管理、疼痛控制与功能训练,患者能够安全完成从卧床到行走的过渡,为全面康复打下坚实基础。把握这一关键窗口期,是实现功能重建、重返健康生活的重要一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