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急诊室里,急性阑尾炎是“常客”。不少患者和家属看着检查单会疑惑:“只是肚子疼,为啥非要立刻手术?”其实,这不是医生“小题大做”,而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进展藏着“时间陷阱”——拖得越久,风险越高。今天就从医学角度,帮大家搞清楚急诊手术背后的关键原因。
1.先懂发病:24-72小时,炎症可能“引爆”危险要明白手术的紧迫性,得先看清阑尾的“脆弱处境”。它是盲肠末端一条细小的盲管,管腔狭窄得像细吸管,很容易被粪石、食物残渣甚至寄生虫堵住。一旦管腔堵塞,阑尾里的分泌物排不出去,细菌就会在里面“疯狂繁殖”,先引发阑尾黏膜的炎症——这就是急性阑尾炎的起点。但炎症不会乖乖待在原地。发病初期,炎症只局限在黏膜层,患者可能就觉得肚脐周围或上腹部有点疼,还可能伴着轻微恶心,容易被误以为是“吃坏肚子”;可短短24到72小时内,炎症会像“洪水”一样突破黏膜层,钻进阑尾肌层,导致阑尾壁缺血、坏死。坏死的阑尾壁就像泡软的纸,一碰就破——穿孔,就这么发生了。
2.急诊手术核心:在穿孔前“掐断”致命链条阑尾穿孔可不是“小伤口”,而是病情的“生死线”。一旦穿孔,阑尾里的大量细菌、脓液会瞬间涌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会突然感到整个肚子像被刀割一样疼,体温飙升到39℃以上,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连翻身都疼得冒冷汗。更危险的是,这些感染会顺着血液扩散,引发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短短几小时就可能危及生命。而急诊手术的核心作用,就是在穿孔发生前,把病变的阑尾完整切除——相当于在“洪水”冲垮堤坝前,先把源头堵住。这是阻止病情恶化最直接的办法,也是医生强调“必须急诊”的根本原因。
3.早手术:少遭罪、风险低、恢复快及时手术不只是保命,还能让治疗过程更顺利:
(1)少挨一次刀:延误手术可能引发阑尾周围脓肿——炎症扩散时,肠管、网膜会把化脓的阑尾裹起来,形成一个“脓包”。这时没法直接切阑尾,得先输液消炎,再用穿刺针把脓液抽出来,等3-6个月脓肿吸收了,再做第二次手术。本来一次能解决的事,硬生生多挨一次罪。
(2)-手术更安全:发病早期,阑尾和周围组织的炎症轻,没怎么粘连,医生做手术时视野清晰,像“拆包装”一样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还能避免误伤附近的肠管、血管。
(3)恢复快不耽误事: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就能下床走路,第2天能吃流食,一周左右拆线就能出院,不管是上班还是上学,耽误不了多久。可要是拖到炎症加重,阑尾会和周围组织“粘成一团”,医生得一点点分离粘连,手术时间翻倍不说,还可能不小心弄破肠管。术后恢复也慢,可能要躺十几天才能下床,还容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疼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别信“保守治疗能根治”的误区有些患者怕手术,想靠输液、吃药“扛过去”。但要明确:保守治疗只适用于极少数症状极轻、炎症局限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比如年纪太大、有严重心脏病没法手术的人。而且保守治疗期间必须天天复查,一旦腹痛加重、体温升高、血常规里白细胞超标,就得立刻转手术。更关键的是,保守治疗没法解决“管腔堵塞”的根本问题——这次炎症消了,粪石还在阑尾里,说不定哪天就又堵上了,复发率高达60%以上。而且在保守观察的日子里,病情可能突然“变脸”,前一天还能走路,第二天就穿孔引发腹膜炎,到时候再手术,风险比早期手术高3倍,恢复时间也得延长一半。
总之,急性阑尾炎的急诊手术,不是“可选项”,而是“最优解”。如果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先胃疼,几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一按就疼),再加上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普通外科就诊。听医生的话及时手术,才能少遭罪、早恢复,避免把“小毛病”拖成“大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