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早筛早治:乳腺自查与医学检查的必要性 - 数字报刊系统 磁波刀——放射科也能治疗子宫肌瘤 当身体拉响警报:如何辨别正常的药效反应与危险的不良反应? 误食毒物怎么办?急诊洗胃背后的医学逻辑与误区澄清 我们常说的“飞蚊症”是什么? 早筛早治:乳腺自查与医学检查的必要性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筛早治:乳腺自查与医学检查的必要性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科    作者: 刘鸽

1.乳腺癌现状与早期筛查的意义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超过40万,占全球病例的25%以上。然而,早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而晚期病例的生存率则骤降至20%以下。这一数据差异凸显了“早筛早治”的核心价值——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

2.乳腺自查:便捷的第一道防线乳腺自查是女性自我监测乳房健康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识别异常体征并及时就医。根据最新临床指南,自查需掌握以下步骤:

1)观察法:面对镜子,双手自然下垂,观察双侧乳房的形态、大小、皮肤是否对称,有无凹陷、皱缩或橘皮样改变;乳头是否内陷、糜烂或有分泌物。

(2)触诊法:①坐位触摸:左手检查右乳,右手检查左乳。手指并拢,以指腹轻压乳房表面,从外上方向内下方滑动,覆盖整个乳腺区域及腋窝。②仰卧触摸:平躺后,肩下垫高枕头,使乳房充分展开,检查方法同上。

(3)挤压法:轻捏乳头,观察是否有血性、浆液性或水样分泌物。自查最佳时机:月经结束后7-10天,此时乳腺组织松软,腺体增厚较轻,更易发现异常。需注意,35岁以下女性因乳腺致密型组织较多,自检敏感性较低,建议结合临床检查;而绝经后女性不受月经周期影响,可固定时间筛查。

3.医学检查:精准诊断的“金标准”尽管乳腺自查能发现部分明显异常,但其局限性显著——约20%-30%的早期乳腺癌无法通过自检识别。因此,医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1)临床乳腺检查:由专业医生通过触诊评估乳房肿块、皮肤改变及腋窝淋巴结状态。建议所有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临床检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既往乳腺疾病史)需缩短至每6个月一次。

(2)影像学检查:①乳腺X线(钼靶):被公认为乳腺癌筛查的“金标准”,尤其适用于40岁以上女性。研究显示,钼靶对钙化灶和微小肿块的检出率高达80%-90%。②超声检查:无辐射风险,常用于年轻女性(乳腺致密型)或钼靶结果不明确时的补充,可动态观察肿块变化。

3)病理活检:若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灶,需通过穿刺或手术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明确病理类型。此步骤虽为侵入性操作,却是确诊乳腺癌的终极依据。

4.高危人群需强化筛查策略以下人群应提前启动筛查并增加频率:

(1)遗传风险: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30岁起即需每年接受钼靶检查。

(2)既往病史:曾患乳腺导管内瘤变、原位癌或接受过乳腺放疗者。

(3)特殊触诊结果:临床检查发现质地不均、边界不清的肿块。

5.科学认知误区澄清

(1)“自检阴性即安全”:约70%的乳腺癌无法通过自检发现,仅能作为辅助手段。

(2)“钼靶辐射致癌”:单次钼靶辐射剂量低于一次CT的1/10,且利弊权衡后利远大于弊。

(3)“年龄限制”: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虽低(占1%),但致死率高,50岁以上男性出现乳房肿块需立即就医。

6.行动倡议:从“被动等待”到“主动防御”乳腺癌防治需构建“个体化筛查+定期随访”的体系:

(1)普通人群:20-39岁每月自检1次,30岁起每年临床检查1次,40岁起联合钼靶筛查。

(2)高危人群:25岁起每6个月临床检查1次,30岁起每年钼靶+超声联合筛查。

总之,乳腺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缩影,其防治需要科学与坚持的双重保障。通过“早筛早治”,我们不仅能降低疾病风险,更能通过规范治疗保留生命质量。记住:乳腺筛查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行动为剑,共同守护这片生命的柔软与坚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