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天守护住院患者的护士,我发现很多人只关注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却忽视了住院期间的宣教内容——其实住院时的护理配合、病情观察,和出院后的饮食、用药、复查一样重要,直接关系着治疗效果与康复速度。今天就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两大阶段,把出入院宣教的核心要点讲清楚,帮大家全面做好健康管理。
1.住院期间宣教:做好配合,为治疗“打基础”住院不是“等着医生用药”就够了,主动配合护理、做好自我观察,才能让治疗更顺利。首先要“遵医嘱做好基础护理”。比如术后患者需要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压疮;卧床患者要在护士指导下活动四肢(如勾脚、屈膝),预防静脉血栓;吸氧或使用监护仪时,别随意调整设备参数,有管子松动、仪器报警要及时按铃呼叫护士。其次是“学会观察病情变化”。要留意自己的体温、伤口情况(如是否红肿、渗液)、排尿排便(如尿量多少、大便颜色),比如心脏病患者出现胸闷加重、糖尿病患者发现心慌手抖,都要第一时间告知护士,避免延误处理。还要“配合做好治疗相关准备”。比如第二天要做抽血、B超等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后需禁食、10点后禁水;输液时如果穿刺部位胀痛、回血异常,别自己拔针,及时呼叫护士调整。另外,住院期间要保持病房整洁,减少家属探视次数,避免交叉感染;有睡眠问题及时跟护士沟通,别自行服用助眠药物。
2.出院后饮食宣教:吃对食物,加速康复“不添乱”出院后饮食的核心是“对症、均衡、循序渐进”,千万别陷入“大补”或“过度忌口”的误区。消化科患者(如胃炎、术后胃肠功能弱)要从流质、半流质食物过渡:先喝米汤、藕粉,适应2-3天后吃小米粥、烂面条,再慢慢加软米饭、蒸蛋羹,避免刚出院就吃鸡汤、红烧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发腹胀、腹泻。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要严格“低盐、低脂、低糖”: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腌菜、腊肉,烹饪时少用酱油、蚝油;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尽量不吃,可用鱼肉、去皮鸡肉、豆腐补充蛋白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碳水总量控制”:土豆、红薯、山药等薯类要算入主食,不能当作蔬菜随意吃;避免喝含糖饮料、吃甜点,水果选择苹果、柚子等低GI(升糖指数)种类,且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另外,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遵医嘱控制钾、磷摄入,少吃香蕉、橙子、坚果;过敏体质者要避开已知过敏食物,新鲜蔬果(如菠菜、西兰花)富含维生素,只要不过敏都可适量吃,助力身体恢复。
3.出院后用药宣教:精准用药,避免“药害风险”用药不当是出院患者返诊的常见原因,牢记“按时、按量、不擅自调整”是关键。首先要“记清用法用量”。拿到药后先核对药盒信息:比如抗生素要求“每8小时一次”(早8点、下午4点、凌晨0点),不是简单跟着三餐吃;降压药、降糖药要固定时间服用(如晨起空腹、睡前),可在手机设闹钟或列用药清单,避免漏服。其次是“绝不擅自停药或改量”。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需长期服药,哪怕症状消失,也要遵医嘱调整剂量,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停降糖药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激素类药物需逐渐减量,直接停会引发肾上腺功能紊乱。还要“警惕药物禁忌与相互作用”。吃头孢类药物时,一周内不能喝酒,也不能吃含酒精的食物(酒心巧克力、腐乳、醉蟹);吃感冒药时,别同时吃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如某些复方感冒药+退烧药),避免过量伤肝。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拿药时要问清护士是否有相互作用,是否需要间隔服用(一般间隔1-2小时)。最后要“做好用药记录”:把每次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皮疹、恶心、头晕)记下来,复诊时带给医生;药盒保留好,定期检查有效期,过期药要及时丢弃,别舍不得服用。
不管是住院期间的配合,还是出院后的饮食、用药、复查,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你的健康恢复。希望大家重视这些宣教要点,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联系住院护士或门诊咨询,我们会一直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帮你少踩坑、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