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超声检查都不陌生,它是医生首选的常规检查之一。临床医生常说“超声是临床的眼睛”。超声检查是临床科室的好帮手,健康体检与疾病诊断都离不开它。
1.超声检查对人体有害吗?超声是一种声波,是没有电离辐射的,是通过压电材料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由于其频率大于耳朵能听到的范围,所以叫超声,它具有方向性强、穿透性强、能量集中等特点。超声检查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现在用于临床诊断的超声检查是非常安全的,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检查时涂抹的东西是什么?检查前涂抹的是耦合剂,它是水溶性胶体,无毒、无味、无刺激、安全无害,检查后用纸巾擦净即可,也可用清水清洗。涂抹耦合剂的目的是填充探头与皮肤之间,排除空气,使之有良好接触,有利于超声波的传导,提高成像质量,使图像更清晰。
3.超声检查为什么要求空腹?在进行腹部脏器超声检查时,为避免气体、食物对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需要患者保持空腹状态进行检查。气体会对超声波造成影响,导致其衰减,在进食过程中少量空气会进入胃肠道。若发生实质性胀气,气体会遮挡器官组织,导致超声检查图像质量下降,对诊断准确性会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腹部检查前需空腹8h以上。
4.彩超检查图像都是彩色的吗?为什么超声屏幕上的影像和家里的彩色电视机差别很大呢?彩超指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彩色”两字的含义通俗地说是为了提示脏器、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提高医生对病情的鉴别诊断能力。医生通过彩色血流信号判断目标脏器是否有血供、血流方向及血流速度以协助诊断疾病。所以说,彩超是判断血流情况的,但是不等同于家里的彩色电视机。
5.为什么超声报告的数字“忽大忽小”?原因可能包括测量时的角度、患者体位变化、设备差异,或者不同操作者手法不同。也要考虑到不同的测量场景,比如器官的实时动态变化,如心脏在跳动,所以测量出来的数值会有差异。另外,像胎儿发育中的测量,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也会有变化,这可能是正常生长导致的。人为因素,如探头加压力度不同,可能改变组织形态,测量也很有小的误差。
6.为什么要憋气、憋尿、排尿?大家做超声检查时,常遇到医生提醒“憋口气”“先去憋尿”或“排完尿再来”,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优化图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憋气用于检查肝脏、胆囊、胰腺等腹部深层器官。呼吸时膈肌移动导致器官晃动,超声图像模糊。憋气固定膈肌,减少晃动;深吸气憋气下拉器官,暴露被肋骨遮挡的部分,如肝脏膈顶部,便于医生观察形态、边界及异常如结节、囊肿、肿瘤。但憋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头晕、胸闷等不适,影响检查配合度。憋尿用于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等的检查。盆腔肠管的气体和粪便干扰超声波,导致图像模糊。适度憋尿后,膀胱推开肠管,提供无回声背景,突出器官。适度憋尿的标准是尿意明显但不胀痛,检查前1-2小时饮水500-800毫升。过度憋尿使膀胱壁变薄,可能掩盖病变如结石、息肉或肿瘤,导致漏诊。排尿对腔内超声检查如经阴道或经直肠超声至关重要。膀胱充盈时,会压迫子宫、前列腺等器官,改变位置影响图像清晰度;同时隔开探头,模糊细节。排空膀胱后,膀胱松弛贴近器官,探头直接接触提高分辨率,如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肌瘤时能清楚显示大小、位置及血流,比憋尿腹部超声更准确。
总之,这些看似“麻烦”的准备,其实都是超声检查中“让画面更清楚”的关键步骤。憋气是为了“固定”跳动的器官,不让呼吸晃花了镜头;憋尿像给盆腔器官“铺了块干净的背景布”,把肠管的干扰推开;排尿则是让腔内探头“贴得更近”,能看清更小的病变。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帮医生把体内的“模糊影像”变成“清晰线索”,从而更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所以下次做超声时,不妨多配合医生的提醒——这些“小要求”里,藏着对健康的“大认真”。

